1961年,国事蜩螗(tiáotánɡ比喻纷扰不宁),民生维艰,如何从容走出“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局?4月10日至8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奉命率中央工作组一行12人长驻长葛135天,展开深入调查,探求破局之策。其时间之长、级别之高、人数之众、调研之扎实、作风之朴实,前所未见。
习仲勋,这位被毛泽东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夙夜在公,告诫中央工作组一行“真理必须到群众中去找”并躬身自行,率先垂范。长葛调查,堪称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无颜吃农家的饭
1960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等,开始着力解决全国农村特别是河南农村的问题。1961年4月10日,习仲勋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之命,率12人组成的中央工作组,来到“五风”(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旋涡中的长葛蹲点调查。
作为长葛县委书记处书记,张继增是配合习仲勋长葛调查的当事人,他曾多次讲述这段历史——1961年4月16日,习仲勋一行来到和尚桥公社杜村寺大队,调研群众的口粮问题,并要亲眼看看粮仓。
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大力一听“看粮仓”,吓得话都说不囫囵了。搪塞不过去,他只好强打精神,领着工作组前去查看。库里,粮囤一个比一个高大。村里,饿成浮肿病的百姓一个跟着一个。粮囤里真的装满了粮食吗?习仲勋很是怀疑。他让张大力打开粮囤,张死活不肯动手。习仲勋让随行的工作人员打开了粮囤,发现粮囤里,竹竿片儿撑了个拱,布罩在拱上;布上边,摊着不足一寸厚的粮食。
习仲勋又气又恼:一个粮囤,如果用土填满,一个棒劳动力担土也得两天时间吧。这下子好了,半个小时,就能把假给造出来。张大力满腹委屈:“不瞒习副总理,到处都在搞‘卫星田’……吹完了,听完了,上边还要装模作样地下来检查工作。没办法,只好造假。上边压下来的事,只能照办。不照办,就得挨批斗。”
面对习仲勋一行,杜村寺大队学校教师孙守德出言谨慎:“有些事儿还是不说了吧。不知哪句话说错了,就犯纲犯线了。自己挨批斗不说,还祸及家人。”习仲勋说:你大胆说,一切由我负责。孙守德这才细细地把问题说出。到晚饭时间,孙守德尴尬而内疚地说:“中央大干部到农家,该吃饭了,我竟管不起几位一顿饭……”习仲勋如鲠在喉:“我们无颜吃农家的饭。”
长葛百姓皆兄弟
在习仲勋面前,百姓为什么敢说掏心掏肺的话?除却“一切后果责任由我负”、敢于为百姓担当责任外,处处都能与百姓打成一片,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依照规定,习仲勋下乡调查是必须保密的。但习仲勋告诉随行人员,无论走到哪儿,身份不用保密,就说是国务院副总理到长葛来调查。这说明中央政府对长葛人民很关心,帮助长葛工作,有何不好?
习仲勋要求随行工作组人员放下架子,与群众打成一片,他本人更是以身作则,夙夜在公。
“习仲勋去宗寨、王庄、杜村寺、樊楼等村调研时,总是步行。在路上,他和偶遇的老农边走边聊。走累了,就坐在路边树下。坐得很随便,聊得很热烈。”长葛调研期间,时常陪同习仲勋到各村了解情况的刘水柱说,老百姓都拿这个大干部不当干部,有时还调侃他:“老习,你这个‘习’跟毛主席的‘席’差多远?”习仲勋笑笑,说:“我只是咱炕上铺的‘席(习)’,跟铺天盖地的毛主席的‘席’是两码子事儿。”
刘水柱记得,一次开完会,习仲勋请参加座谈的农村干部和群众一块儿吃饭。他为老农蔡丙戌添饭,风趣地说:“老蔡,听你这名字就知道你是属狗的。你比我大两岁,就是老大哥。咱们一家人,不要客气。这糊涂面条不算好,但是一定要吃饱肚子。”今年81岁的冯景尧,时任和尚桥公社樊楼大队青年队队长,追忆往昔,他说:“当时樊楼大队三餐难继,全村共49户人家,习仲勋走访了46户。农家没有凳子,他就随地搬块砖头当凳子。每到被访的人家,他都是称兄道弟、称嫂道妹。”
“查风纠偏”
面对困难,习仲勋顶住压力,在长葛采取了一系列“查风纠偏”的举措:解散“大食堂”、狠刹“五风”、抓好退赔工作……
不仅如此,习仲勋还秉笔直言。在将近5个月调研并解决问题的同时,习仲勋代表工作组向党中央与河南省委连续提供11份调查报告,系统地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央办公厅接到报告后,迅速批转到各中央局和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参考。当时,如实上报长葛的境况,有多难、有多危险呢?回想一下彭德怀庐山会议上递交“万言书”的下场,就晓得了。但是,长葛调查让长葛、河南走出了噩梦连连的困局,也为全国走出那个非常时期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