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应邀与朋友小聚,为了表示对这次聚会的重视与真诚,朋友拿出了家藏的美酒,还特意说明,这是好酒,一瓶八百五!
八百五,这似曾相识的数字,立即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20世纪70年代生产队时的事情。“八百五”是一头牛。在那个时代,耕牛是农村主要的生产工具。当时生产队里有100多口人、100多亩地,10多头耕牛。一年两季耕种犁耙,甚至货物运输,就全靠耕牛啦。那时农村的孩子坐上牛车的感觉,不亚于今天的孩子坐大奔、乘高铁。
有一年,生产队新买了一头耕牛。那是一头与众不同的牛——原来的牛都是本地的普通品种,个头矮小、毛色黄白、牛角短,干起活来力气不够大——新买回的这头牛是我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的南阳黄牛。
南阳黄牛身材高大,体格健壮,通身毛色红黄锃亮,似乎比本地牛要高出三分之一。当然这头牛的价钱也不一般,整整花了八百五十元!这与本地牛的价钱相比,确实是大大创出了新高。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称呼它为“八百五”。
“八百五”不负众望,干起活来真是一个顶俩。通常是两头牛拉一套犁,而它是单独拉犁;拉车时也是这样,跑得飞快。队里凡有重活紧活累活,都是派它去,所以人们都很喜欢它,也很疼爱它。生产队里对它也格外重视,生产队长亲自饲养,而且,每年正月十六中午,还要给它喂一顿饺子。“打一千骂一万,正月十六吃顿饭。”这是豫西山区民间对耕牛敬仰崇拜、报答一年辛苦劳作的古老风俗。
“八百五”给生产队干了五年活,后来出事了。那年秋季的一天,雨过天晴,牛倌们到后山上集体放牛。牛儿们在山上呼吸着新鲜空气,尽情地啃食着青草。“八百五”走得太靠悬崖,雨后山石松动,它不小心从山崖上滑落到谷底,当场就摔死了。
生产队长闻讯赶来,发现“八百五”已经没救了,一个大男人竟号啕大哭起来。他捶胸顿足地边哭边说,一个劲地责怪自己没有照顾好“八百五”,是自己对不起“八百五”!
村民们都赶来了,扶起生产队长,自觉地排成几排,恭恭敬敬地为这头牛鞠了三个躬,算是对他的一种纪念和哀思。
一瓶酒,八百五;一头牛,八百五。时光匆匆,几十年过去了,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耕牛早已被拖拉机、推土机、收割机、汽车等农业机械替代,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的八百五,与那时的“八百五”,也早已不是一个同日而语的概念。但这仅仅是数字上的巧合吗?
当我在聚会上讲了“八百五”的故事后,朋友们无不为之动容。大家在反思、在讨论:环境变了,但人的感情不能变;时代变化了,但作风不能变。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吃吃喝喝决不是小事。我希望,当你再遇到八百五的时候,想一想“八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