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该县继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之后收获的第二个世界级品牌。
自秦时置县的新安,已走过了2200多年的历史,“新安”二字,承载着道不尽的风雨坎坷。其中,最令人感慨的还是新安从《新安吏》中的旧影到美丽和谐新貌的变迁。
■ 新安有段辛酸史
历史上的新安是东出洛阳、西进长安的必经之地,饱受战乱之苦。“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杜甫从洛阳回陕西华州,因途中亲见朝廷紧急征兵,遂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后人简称“三吏”。在《新安吏》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成为当时新安灾难深重的真实写照。
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安县一直没有摆脱贫困。改革开放之初,新安县近20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用电难、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一个个难关,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新安人的面前。
1991年,豫西大旱,新安县大部分乡镇庄稼绝收,农民生活饮水也陷入困境。北冶乡岭后村群众日夜排队在沟边的一眼泉边等水,半天才能等来一担浊水,还要用秤称着来分。
在外界,一问起“是哪个新安呀?”回答要么是:“《新安吏》中的那个新安!”要么就是:“就是十年九旱的那个地方,吃水还要用秤分!”
■ 一举甩掉“贫困帽”
新安脱贫了!2001年,新安县一举甩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消息,在省内外引起不小的震动。
新安县地处丘陵地区,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极为丰富。该县紧紧围绕优势,坚持工业兴县不动摇,县域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此基础上,该县又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使新安成为“工业强县、旅游大县、财政富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百名以后跻身全省十强县行列。“贫困县”变成“经济强县”,让外界对新安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 科学发展写传奇
近年,为实现更高起点的跨越,新安县委、县政府围绕“工业强县、旅游富民、科教育人”三大战略,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使县域经济社会事业迸发出勃勃生机。
——依托新安县产业集聚区、洛新产业集聚区,着力培育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铝钛产业集群和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龙头骨干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小微企业三级工业企业体系。全县形成了能源、铝产业、新型化工、新型建材、钢铁、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集群。完善的“煤—电—铝钛—铝钛深加工”产业链条和高端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等,无不彰显着现代化工业的巨大魅力。
——坚持总体规划,多元开发,打造“山水韵”自然风光游、“汉唐风”历史文化游、乡村休闲游、工矿游等,初步形成了“全域旅游”“全景新安”的大旅游格局。
——构建起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把高考的“独木桥”变成“立交桥”,高考上线人数连年居洛阳首位。
——为建造幸福之城,该县以城镇化为引领,着力打造县、镇、村三个层次的现代城镇体系,实施了体育中心、涧河治理、东西区开发及北区新区建设等工程,谋划了山城、水城等项目,县城建成区面积逐年扩大,建制镇达10个。
——为推进产业富民,该县培育形成了以“果、椒、药、花、菜”为主导的五大特色种植基地和以春天牧业、绿尔蜗牛、关址玫瑰等为代表的十大农业龙头企业。
眼下,该县正在实施引畛济涧工程,从小浪底库区畛河新安提黄工程渠首泵站上游引水。工程建成后,可满足城区10余万居民的生活用水及近千家企业的工业用水,灌溉2.4万亩沿河农田,曾经缺水的新安将展现出“北国水乡”的迷人风貌。
发展则“新”,和谐则“安”。目前,新安县已打造了包括“汉函谷关世界文化遗产”“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中国澄泥砚之乡”“中国门球之乡”“中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旅游强县”“中国书法之乡”等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品牌。外界人眼中的新安变了,变成多姿的新安、富有魅力的新安。 本报特约记者 郭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