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健 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沉迷于微生活
低头族健康隐患多
腿抽筋不全因缺钙
古今都爱酸梅汤
读 家
新书快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 年 7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读 家
    10

    199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连科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日光流年》。

    《日光流年》写了耙耧山里一个三姓村的故事。这个村子的人得了一种怪病,人们都活不过四十岁,为了生存,他们在几代村长的带领下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小说结构也颇为奇特,是从主人公司马蓝的死写起,结尾是他的出生。

    记得是在1995年,我去北京时曾在连科那里小住。他曾给我讲述过对这部小说的最初构思,当时我就对他这种奇特大胆的想象深感惊诧,而后来的阅读过程更使我体味到一种深触灵魂的震撼。

    这本书吸引了读者,也吸引了文坛。评论界是一片叫好声。有不少论者认为这是阎连科写作史上的转折性作品,《日光流年》所确立起来的极致叙事的风格,对于在精神上日渐疲软的当代小说界,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后来在北京还开了个《日光流年》的研讨会,很多著名的作家、评论家都在发言中给予这部长篇小说以很高的评价,家乡的《洛阳日报》副刊也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研讨会发言摘要。当时似乎对《日光流年》获茅盾文学奖的呼声甚高,后来的消息是入围了,高票了……

    可是,茅奖揭晓,《日光流年》榜上无名,这使大家颇为遗憾。但连科好像若无其事,回到家乡,朋友们说到这事儿,他总是轻描淡写,三言两语就岔开了话题。

    想想也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生命与死亡这些大命题的作家,怎么会在乎一个什么什么奖呢?

    2008年,《日光流年》入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的长篇小说卷,新时期文学30年,一共只有5部入选,这似乎也不亚于茅奖了。

    《坚硬如水》是阎连科小说创作中又一部标志性作品。其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的程岗镇——宋代理学大师二程兄弟的故里。复员军人高爱军回乡闹革命,和当地少妇夏红梅一见钟情,陷入热恋。于是展开了两个造反派的轰轰烈烈的斗争史和浪漫史。他们的夺权斗争和地下性爱都是花样迭出,是一场在革命语言和革命身体诱惑下的惊世骇俗的狂欢。在这部作品中,连科又一次展示了他的艺术胆略、艺术才华和他对人性、对政治、对文化的深刻反思。而贯穿全书的具有强烈反讽意味的“文革”语言,更使这本书形成了一种奇崛独特的艺术风貌。

    文学评论家们对阎连科的又一部奇书给予了热烈地评说。其中一个重要的共识是,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文革”记忆和“文革”叙事的又一重要突破。据说王蒙看了《坚硬如水》,曾经慨叹:原来“文革”还能这样写!

    《坚硬如水》后来获长江文艺社的优秀长篇小说奖,从上海复旦大学开始,不少高校还把此书作为文科的教材。

    从《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开始,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开始受到国外文学界的注意。日本、韩国、新加坡,都先后翻译出版了这两部书。

    17 毛泽东接触各界人物

    毛泽东到重庆,头两天住在蒋介石的官邸山洞林园。30日,毛泽东来到城郊的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这是回家了,接见各界朋友却不方便。张治中想得周到,把自己在市内的官邸桂园腾了出来。于是,每天上午8时,毛泽东乘车从红岩村到桂园,傍晚6时左右再乘车回红岩村。

    到桂园第一天,毛泽东就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

    从陕北的窑洞,到重庆的官邸,毛泽东还不大适应这里的一切。身上的新衣新鞋,那顶此后好像再未戴过的盔式帽,似乎还带着黄土高原的土气。任是什么也掩饰不住的,是立于时代潮头收放自如的潇洒,是一个穷党领袖蓬勃向上的朝气、活力。

    宴会、酒会、茶会,蒋介石请他,赫尔利请他,孙科请他,宋庆龄、于右任请他,冯玉祥请他,民主同盟请他,《大公报》请他,有的他也回请。觥筹交错中,毛泽东的长发,比新中国成立后瘦削得多的脸庞,敏锐的目光,无论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于他都绝对不是简单的应酬。

    访问英法驻华大使,招待各国援华使团,接见中国妇女联谊会代表,宴请中国青年党在渝中委,举行茶会招待产业界人士,在国民参政会茶会上发表演说,对合众社记者发表谈话,答路透社记者问。毛泽东在渝43天,难说是他人生最忙的时期,却毫无疑义是当时重庆最忙最累的人之一。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联络感情、广交各界人士,观察、了解世象人心。

    参加中苏文化协会茶会,见到周谷城,毛泽东伸着手指数分别多少年——18年。周谷城流着热泪,问:“你从前胃出血的病好了吗?”毛泽东道:“我这个人啊,生得很贱,在家有饭吃要生病,拿起枪当了‘土匪’,病就没了。”

    去天官府看望郭沫若等人,有人问:“过去你写过诗,现在还写吗?”毛泽东道:“近来没有那样的心情了。从前是白面书生,现在成了‘土匪’了。”

    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民主之家”特园宴请毛泽东等人。进了特园,毛泽东特别高兴:“这是‘民主之家’,我也回到家里了。”

    《大公报》是一家敢于独立发声的媒体,颇受毛泽东好评。当时重庆有种舆论,认为共产党“不应该另起炉灶”。《大公报》宴请毛泽东时,社长王芸生也表示希望共产党“不要另起炉灶”。毛泽东毫不含糊:“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国民党的炉灶里不许我们造饭。”

    不忘老朋友,结交新朋友。让人不解的是,毛泽东还要去见陈立夫、戴季陶这样的反共专家。毛泽东说:“我到重庆,像蒋介石这样的反共头子,不也是要跟他谈判吗?国民党现在是右派当权,要解决问题,光找左派不行,还得找右派,不能放弃和右派接触。”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