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话: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初闻时,半信半疑。随着阅历的增长,再咂摸这句俗话,觉得具有普遍意义。
笔者曾在一个剧团工作,与老演员杜家为邻,目睹杜家三个男孩成长。杜家老大寡言少语,是个“闷葫芦”。邻家女主人溺爱三子,只要听见他的哭声,立刻冲出门抚慰。明明是三子和同院孩子玩耍时摔倒,见母亲呵护,他便赖人家推他摔倒,反倒是站在一旁的二子赶紧纠正。
再看这三个孩子成年后的状况。老大初中毕业后去了一家建筑公司,从小工到工头,从工头到老板,如今经营着一家混凝土预制品厂。二子大学毕业后留洋深造,后来定居美国,自然也成了老杜夫妇的骄傲。至于那个“碰哭精”,幸亏当地有安置政策,当兵退伍后进了父亲的文化系统,却无擅长可言。
还有一则“糖果实验”的研究资料,似乎更有说服力。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曾找来数十名四岁的孩子,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颗糖果,告知糖果可以吃,但过10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多得一颗。研究人员说完离开,1/3的孩子当即就吃了。剩下的孩子又有1/3坚持不住,吃了糖果。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最终获得两颗糖果的孩子只占1/3。
14年后,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这批孩子。当年能抵抗诱惑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社会适应能力很强,自信有主见。而那些马上吃掉糖果的孩子,成年后缺乏自信,表现平平,而且和小时候一样不易压抑想立即得到满足的冲动。
“糖果实验”和杜家三个孩子的成长案例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共同印证了“三岁定八十”之道理。 (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