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2版:洛阳·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政务要闻
民生工程“串起”的惠民故事
振兴全民技能
应建立源头机制
从“林则徐赴任”说起
周六周日邀您参加
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
全力以赴
稳增长提效益保态势
伊滨区通达项目
年底建成投产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 年 7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汝阳县城关镇投资1000万元建39项民生工程,群众赞叹今非昔比
民生工程“串起”的惠民故事
    工程车驶过正在拓宽的路面,扬起浓浓的尘土。汝阳县城关镇张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安从尘土中钻出来,笑嘻嘻地说:“这条路建好后,一定美得很!”

    这条路,是汝阳县城关镇今年实施的民生工程之一。今年以来,该镇投资1000万元,实施了道路拓宽硬化、渠道修复、危桥改建等39项民生工程,目前18项已经完工。

    21日,记者走进部分村庄,听群众讲述这些工程带给他们的好处。

    1    “辘轳把弯儿”

    变成了“城张大道”

    “来来来,给记者说说咱以前走的是啥路。”张河村村口的大槐树下,10多位村民正在乘凉,王国安的一声吆喝,把大伙的目光拢了过来。

    “啥路?辘轳把弯儿路。”有人撂出这么一句。

    张河村此前曾有过一条通往县城的水泥路,但窄得只能走架子车。这条路急弯多,弯得就像井上的辘轳手柄,时间长了,大家就把这条路戏称为辘轳把弯儿路。

    “平哥,说说你光荣负伤的故事吧!”王国安叫来正在地头干活的郭平,他说,郭平在这条路上出过事儿。

    “我记得很清,2009年6月28日,我开着‘突突突’出事了。”郭平把自家的手扶拖拉机叫作“突突突”。他说,当天,他拉了一车西瓜,准备到县城去卖,经过一个弯道时,由于没来得及减速,拖拉机像头公牛,冲到了路边的土堆上。

    “车没翻,我翻了。”郭平笑着说,他因此受了伤,住了半个月医院,医疗费花去5000多元,“一年的收入搁进去了”。

    前不久,城关镇的领导来村里征求群众意见,村民“毫不留情”地把这事给反映了上去。就这样,才有了目前正在修建的这条长3.5公里、宽12.5米的柏油路。由于从县城直通张河村,大家给这条路起名“城张大道”。

    “不拐弯,直通县城,得劲!”郭平指着眼前宽阔的道路高兴地说。

    2    “队长的锣,敲不来单身汉了”

    “队长敲敲锣,单身汉出来二三十个。”由于吃不上水,许多人连媳妇都娶不上,罗沟村曾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你看那儿写的是啥?”65岁的罗沟村五里厂村民组村民秦水才指着一面墙,上面依稀可以看到6个大字——要富裕,先找水。

    秦水才说,找到水,还得抢,不然,还是吃不上。他把烟头扔到地上,用脚使劲踩了踩,然后把眼瞪得溜圆对记者说:“咋,不信?”

    村民们说,20世纪60年代,大伙自己挖井找水吃,水浑得像红薯饭。后来的二三十年里,村里打了几眼井,汛期有水,天旱没水。

    “说是有水,其实刚盖住井底,所以大家都来抢。”秦水才说,等到半夜,井里存住了一点水,他就领着媳妇来到井边,“手抓脚蹬下到井里,嘴里咬着小手电筒,舀半桶水,媳妇用绳子拉上去”。

    后来,村里又打了几眼井,但还是远远不够用,为此,村民有时不得不全家出动到外村找水。2008年,镇里投资20多万元兴建了吃水管网,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吃水难题,但远水还是没能解五里厂村民的近渴。

    今年4月15日,城关镇党委决定再投资20万元,从县城引水、铺设管道,解决这里的81户300多口人的吃水难题。

    “现在,自来水流到了缸里,谁还抢?前几天,外村的一对姊妹同时嫁到了俺村,队长的锣,敲不来单身汉了。”秦水才笑着说。

    3    红薯购销大户的“忧与喜”

    “那座危桥,可把我坑得不轻。”说起村里以前的危桥,青气村村民李蝴蝶气不打一处来。

    青气村的红薯闻名全国,李蝴蝶身为村里的红薯购销大户,每年有近50万斤红薯从她手里销往全国。前几年,她每年能赚20万元,但自从村里的那座桥成了危桥后,她家的收入也有了“危险”。

    村里唯一通往大路的小道上有一座桥,由于年久失修,桥墩裂开了口子。“口子有这么宽。”李蝴蝶摆开双手,比画着危桥上的裂痕,一脸的无奈。

    “大车不敢过,窖里的红薯拉不走。”李蝴蝶说,2012年1月,为了能把红薯卖出去,她花钱雇来3辆三轮车,一车一车把红薯运到大路口,再装上卡车。

    “租车、装车,费时费力,根本赚不了多少钱。”李蝴蝶说,后来,只要是大卡车来拉货,她干脆就不卖了。

    自今年6月25日起,李蝴蝶的气消了。镇里投资修建的长12米、宽6米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完工通车了。这座投资10万余元的新桥上,又恢复了车来车往。

    “那今年的收入应该有保证吧?”记者问。

    “应该可以。”李蝴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本报见习记者 朱艳艳 首席记者 李三旺 通讯员 康红军 乔俊晓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