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热播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文化嘉宾郦波新作《中华家训智慧》推出。该书着眼于家庭教育,又面向社会教育,以故事讲道理,是知识拓展的好读本。
读书做人是一件事
“孝悌之义,不仅仅在于对父母‘孝’,对兄长‘悌’,在现代社会,孝悌更是代表了‘家’的精神。”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
“中华家训智慧”丛书分别从“为学”“处事”“品格”“孝悌”四个主题切入,由古代家训名言作引,以古今中外的知名历史及名人故事为例,用幽默时尚的现代语言,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家训文化,将经典的历史鲜活再现给读者。
本书以新视角诠释了家的意义和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自古仁人志士无不好学善学,过来人的治学之道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一目十行是读书第一大病,了解社会才有作为,格物方能致知,都是古代先贤治学的大智慧。
中华家训别有智慧
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而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传统,自古及今,源远流长。那么,什么是家训呢?
作者认为,“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与素来的家训教育不谋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我们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事实上,标准的学校自商周以来确实也早就存在。比如商周时期的庠序、辟雍,两汉的太学、学宫,唐宋以后的国子监与书院等”。
中国人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经》载:“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个重要的老师。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