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健 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心脏好不好看看脸和脚就知道
降血压,靠念数字不科学
动手指 通经络
读 家
《丘吉尔的黑狗:忧郁症及人类心灵的其他现象》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 年 8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读 家
    1 战车的风头

    ■内容简介 该书展现了中国交通发展史,对相关史料进行细致深入地剖析,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原貌,让人领略鲜为人知的交通古文化。

    车与战争相遇后,历史发生了改变,战车诞生了。

    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战车,也就是戎车,是在夏朝。

    最初的战车,是4匹马拉的两轮车。这种战车,比欧洲早了900年。

    战车很稀少,很精贵,是奢侈品。因此,当两军交战时,获胜的一方一旦缴获一辆战车,就会兴奋得不得了。

    商朝有个君王,去征讨小国——鬼方。他俘虏了鬼方的首领,还活捉了鬼方的24个将士,杀死了1570人。不过,他只缴获了两辆,但这也足以使他心花怒放。因为商朝时全国仅辆战车。

    在甲骨文中,“车”字竟然有400多个模样。这说明,车的制造,还未形成规模。由于车实在太少了,只有几个王公贵族才能享用。当他们死后,可以用车陪葬,代表了一种权威。

    好的战车与好的道路结合,就会为战事带来转机。

    商王武丁去讨伐晋南,要走550公里远的路程。但武丁不用步行,他坐在车上,只用了11天时间,就跑到了晋南,平均一天行50公里;而步兵们一天只能徒步15公里。武丁的行军速度,是步兵的3.3倍。这让他掌握了时机,掌握了主动权。

    随着道路的延伸,车逐渐先进了。

    商朝的车,很先进。它采用了“轭引式系驾法”。也就是说,用绳套在马的肩胛处,而不是套在脖子上,这让马在快跑时,能正常呼吸。

    而这一时期,西方还在采用“颈带式系驾法”。也就是用绳套在马的脖子上,压迫马的气管,让马难以发挥速度、力量,让战车只能充当小小的配角,而不是战争的主力。这落后了中国1500多年。

    战车多了后,乘车的礼制也出现了。国家规定:君主乘车,要位于左,以左为尊贵。

    公元前589年,齐国和晋国交战。齐国落败,齐君驾着战车,仓皇逃跑。晋军紧追其后,眼看就要追上了,齐君急得直冒汗。站在齐君右边的逢丑父看到了,他为了搭救齐君,便灵机一动,与齐君交换了位置,让齐君从左边换到右边。然后,他模仿齐君的语气,命侍从下车,去取水给他喝。而那位“侍从”,就是齐君。

    就这样,齐君借着取水的机会,成功地逃脱了。待晋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赶上后,只抓住了逢丑父。

    周朝后,战车队伍又壮大了,在后面,还拖拖拉拉地跟着辎重车。

    拉战车的动物,多是马,而不是牛,因为牛总是慢条斯理,会把人急死。

    拉辎重车的动物,多是牛。牛有4头。此外,还配备了10个厨子;5个饲养员;5个打柴汲水的后勤兵;5个维修武器的技术兵。

    如是,战车就可以远征了。

    ■扩展阅读

    商朝,骑马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马缰、马笼头、马嚼子、马镳、马掌,被发明了,马更易驾驭了。但最重要的马鞍、马镫,过了2000多年才被发明。

    18 “王城”是怎样造出的

    由于附近发现了战国时代的阳城遗址,学界从王城岗小城堡一发现,就开始把它和“禹都阳城”或大禹之父“鲧作城”挂上了钩。

    为符合这一历史推想,发掘者在报告中甚至更改了地名。一本文化游记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最早它的名字并不叫王城岗。1955年文物部门在这里调查发现是处古文化遗址时,称之为‘告成八方遗址’。197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河南省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这里发掘时,称之为‘告成遗址’。1983年发现岗上有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并且认为这座城址很有可能就是禹都阳城时,便又把‘告成遗址’改成了‘王城岗遗址’。

    “其实,当地群众原来是把这块土岗俗称为‘望城岗’的。所谓望城岗,是说站在岗上朝东北和东南方向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嵩山脚下的告成镇和古阳城,还没敢想得太远。”

    发掘报告的作者推定王城岗城址即夏都阳城的理由之一是:“龙山文化中晚期城址所在地的‘王城岗’及西北方‘王岭尖’这两个地名,是当地群众久传下来的以‘王’字命名的古老地名。从已发掘出来的王城岗龙山文化二期的城址范围看,正和群众传说的‘王城岗’的大小相一致。所以,估计就是夏代阳城遗址大致不误。”地名和遗址名的更改被认为是夏都传说的延续。

    “禹都阳城”说甫一问世,就招来一片质疑声。学界坊间传播甚广的一句笑谈是:王城岗,有人说是阳城,有人说是羊圈。这指的是王城岗小城的规模,仅大致相当于一座现代足球场,还没有二里头1号宫殿大。

    30多万平方米大城的发现,似乎又为“禹都阳城”说增加了证据。目前最新的解读是,王城岗小城有可能为“鲧作城”,而大城才是“禹都阳城”。考古与上古史探索就是这样经历着发现——推想,再发现——再推想的过程。

    据发掘者模拟实验和估算的结果,如调动1000人以当时的生产工具完成王城岗城墙的修建,需要1年零2个月的时间。如果根据当地现代农村的经验,按照一个村落能够常年提供50个至100个青壮年劳力计算,要1年完成这个工程,需要征集10个至20个聚落的劳力。

    这与前述田野调查发现的登封地区龙山文化晚期聚落的数量基本符合。王城岗城址的建设工程,很可能是动员了以王城岗为中心的整个聚落群的力量来共同完成的。

    这说明,即便像王城岗这样面积有30余万平方米的大邑,其筑城工程也只需十几个聚落组成的小聚落集团即可完成。

    因此,认为这类城邑如不具有广大地域的社会动员能力,则无以为之的推论以及由此断定它们应属夏王朝都城的思路,都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