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 莉莎 |
|
近日,偃师市针织业协会在该市翟镇正式挂牌成立。
对于拥有14家针纺企业、700余家针织户、2万余名相关从业人员的偃师市来说,这是其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主要集中在翟镇的针织产业,是偃师市的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曾在全国同行业中享有极高知名度。近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翟镇针织产业自身发展的瓶颈难以突破,呈现产品类型单一、档次提升缓慢、市场日渐萎缩的颓势。
针织业协会的成立是一个契机。昔日“单打独斗”的针织户将聚拢成团,借助协会平台摆脱针织产业发展桎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使翟镇针织产业“化蛹成蝶”。
1 兴衰:曾经星火燎原 而今陷入困境
翟镇针织产业起步于1981年,最早发源于甄庄村一个村办集体针织小厂。当年这家小厂从天津购进12台织机,利用腈纶针织绒线加工围脖,完成产值10万元。
到1984年年底,该村从事针织业的农户达100家,年产值升至1000万元。
在甄庄村的示范带动下,翟镇针织产业呈现“星火燎原”之势,针织产业遍布全镇19个行政村,从业农户3500多家。到2000年,针织产业产值占该镇工业产值的60%以上,上缴税金占该镇财政收入的40%以上,成为全国针纺织品加工基地之一。
随着市场的变化,竞争日趋激烈,该镇针织产品利润不断下滑。20世纪90年代生产一顶针织帽可获利2元,到2005年时只有几角钱甚至几分钱。
产品质量越来越差,客户越来越少,市场销售量逐年萎缩,该镇针织产业陷入困难境地。
2 症结:产业集聚不够 产品层次偏低
谈及翟镇针织产业的发展历程,该镇镇长王学立形象地说,就是“醒得早、起得晚、跑得慢”,前期发展可圈可点,但随着市场形势变化、竞争对手的崛起,渐渐显得后劲不足,难以突破。
●产业不够集聚
分散在全镇19个行政村的针织户,绝大部分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加工阶段,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不完善,没有完整的配套体系,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恶性竞争突出
针纺产业几万元便可起家,进入门槛较低。针织户没有抱团发展理念。一家企业设计了新样式,为了不被人仿制而抢走利润,往往相互封闭,各自为战。
问题相互交织,矛盾层出不穷,该镇针织产业跌入市场销量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局面。
●产品层次偏低
多数针织户仅把生产针织品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追求短期利润,缺少创新意识,没有长远发展规划,导致产品品种匮乏,质量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产品没有注册商标。
3 振兴:完善产业链条 集聚转型发展
翟镇针织产业何去何从?
偃师市相关部门深度调研开出“药方”——发展模式求新求变是当务之急。
对此,已经把针织帽子卖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偃师亮琪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树民有自己的体会。他告诉记者,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东南沿海纺织工业因土地、用工、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制约,发展空间急剧萎缩,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这为翟镇承接产业转移、加速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经过多年积累,该镇针织产业从原材料供给到加工销售、货物运输,各个环节发展培育比较齐全,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介绍,协会将为广大针织户会员搭建融资、营销和扩展市场的平台,同时,承担本地区针织市场的整合重任,将进一步扩大并完善产业链条。
借这股东风,偃师市及翟镇也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全力推进针织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发展。
为培育龙头,带动产业集聚,当地提出每年对企业纳税金额超过100万元且纳税金额增速列前5名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到3万元不等的奖励。
为延链、补链、强链、建链,当地还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重点招大引强,选择江苏、福建、浙江、深圳等国内重要的纺织服装基地作为主攻方向,瞄准针织、纺织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大集团,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
在即将出台的偃师市针织产业发展规划中,一幅美好蓝图已经绘就:用3年到5年时间,在纺纱、染整、针织等各个链条上均培育出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超过6家,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和商标超过8个,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超过10家,真正把翟镇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针纺织品产销基地。
本报首席记者 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