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登基称帝后,不忘佛教徒的拥戴之功,崇佛炽盛,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她敬重高僧法藏,使得他翻译、主讲的《华严经》广为传播,最后在洛阳标门立户,形成华严宗。
武则天大兴佛事。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她把一尊与自己身高一样的金佛像从皇宫中请出,在彩乘象舆、羽卫四合以及她本人的亲自引导下,送往崇义坊招福寺。沿途礼观者有数十万人,都城一时香烟缭绕,彩缎遮日,街中余香,数日不散。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武则天决定在洛阳城北邙山的白司马坡铸造一尊特大佛像。因为耗资太大,光靠朝廷出资难以完成,所以她就向僧尼们摊派,要每位僧尼出资。大像造成后,她亲率百僚进行隆重的礼祀。
当时,佛教界天台宗、法相宗盛行,在武则天的支持下,新兴的华严宗与天台宗、法相宗分庭抗礼,三分天下。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最高经典,自称为佛教中的“圆教”,而将印度和中国佛教其他各派一概判为“偏教”。在教理上,它的基本思想是“法界缘起”,即认为精神性的“一真法界”或“一心法界”是物质世界的本质和本原。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与武则天关系密切,他被武则天亲赐法号“贤首”,故而华严宗也称贤首宗。
法藏,俗姓康,西域康巨国(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人。其曾祖父曾为康巨国丞相,祖父康俱子于隋唐之际,内迁至长安居住;其父康德启为唐太宗时的左卫中郎将,后举家迁居洛阳,现龙门发现法藏造像记三处及法藏祖坟题记。
法藏一家祖祖辈辈信奉佛教,其父希望在他这一代仍能传承,特为他取名“藏”。康藏17岁时,决心皈依佛门,他入终南山学习佛经,后到长安云华寺从华严大师智俨学《华严经》9年。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诏改洛阳为东都,与武则天迁居洛阳。武则天闻听康藏钻研《华严经》甚有名气,以皇上的名义,敕令康藏在洛阳太原寺剃度出家,改名法藏。4年后,武则天又诏令长安城十大名僧为法藏受具足戒,并赐法藏法号“贤首”,以表示对他的敬重。法藏30岁时,即成为特殊身份的御用和尚,受命为皇室成员讲授《华严经》。
法藏讲《华严经》深入浅出,明晰透彻。一次,当讲到“十重玄门”“三味门”“六相和合义门”“菩眼境界门”时,武则天流露出茫然不解的表情,这时法藏就指着镇殿的金狮子作比喻,从不同角度来说明经文的含义,武则天这才开悟。后来,法藏干脆就把武则天听懂的这部分经文讲义编印成《华严金狮子章》,颁行天下。
《华严经》旧译本不够完善,武则天每每听经,甚感遗憾。她当上皇帝后,打听到西域于阗国有此梵本,立即派专使前往求访,果然,得到了详尽的《华严经》梵本,即请翻译高手沙门实叉难陀、法藏等人在洛阳大遍空寺翻译,她则亲临法座,运毫亲题经名。
法藏在新《华严经》译出后,更加兴致勃勃地研究、宣讲。在法藏的带动下,东西两京佛学界掀起了一个学《华严经》的热潮。为了扩大《华严经》影响、弘扬《华严经》经义,此时的法藏决定创立华严宗。他在认真考察和访问了中外佛教教义和流派的历史和现状后,归纳了一个判教的“五教十宗”学说,在给武则天讲经的过程中,法藏不失时机地宣扬他的判教学说,很快得到武则天的承认。这样,华严宗便在洛阳首先树起大旗,与天台、法相二宗相抗衡并鼎足而立了。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皇帝位。中宗以法藏平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之乱有功,赠鸿胪寺卿,“赏以三品,因辞固授,遂请回于弟,俾谐荣养”。
武则天之后,法藏在中宗、睿宗、玄宗各朝都有着崇高的地位。中宗时期,法藏不断地以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奏请中宗在东西两京及吴、越和清凉山等五地各建华严寺一座,以弘扬华严教法,贮存佛教典籍以广为流传。清凉山即今五台山,与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华严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由此,这里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法藏还奏请中宗恩准两京地区的庶民可以缔结香社,以便在乡间弘教传法。这样,华严宗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