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名称:石蟾蜍
文物年代:唐代
出土时间:1980年
出土地点:西工区 |
|
石蟾蜍 | |
核心提示
大唐盛世,洛阳城宫城高起,楼台林立,林苑、宫苑、郊园规模空前。上阳宫就是古代园林的典范之作,然而在其遗址上考古发掘的文物寥寥无几。其中,洛阳博物馆石刻馆珍藏的上阳宫溪流泄水装置——石蟾蜍,就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为研究上阳宫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上阳宫珍贵遗存
1980年,在西工区正开辟新马路的工地上,发现了一个雕工精美的石蟾蜍。该蟾蜍形象逼真,张口鼓腹,做蹲卧状,头上双目呈三角形,两眉凸起,背部脊椎骨刻画清晰。仔细观察,蟾蜍腹内中空,从口腔通向臀部形成一个孔道,可作宫苑溪流上的泄水装置。
专家介绍,如此栩栩如生的石蟾蜍泄水装置当属皇家禁苑上阳宫的专属。它也印证了上阳宫的画栋雕梁和绮丽奢华。
其实,直到今天,上阳宫遗址的具体建址并不明晰。但依据文献,可判断上阳宫大致在今洛河以北,涧河以东,纱厂路(纱厂东路和纱厂西路)以南,金谷园路以西,约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史料记载,上阳宫是唐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时修建的唐代离宫,也是高宗、武则天时期重要的宫廷政治活动场所。武则天晚年居住在此,直至驾崩。安史之乱时,上阳宫被严重破坏,此后逐渐荒废,唐德宗时被废弃。
上阳宫在当时以建筑华丽著称,唐人云
“瞻上阳之宫阙兮,胜仙家之福廷”,言其美可比仙境。唐代的诗赋也多有咏及。诗人王建所作《上阳宫》不吝赞词:“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足见上阳宫建筑之奇、景色之秀。
蟾文化源远流长
蟾蜍,其貌不扬,却被古人视为避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之吉祥神物。中国古代,蟾文化源远流长,蟾蜍造型的石刻、玉器等极为常见。
早期的蟾文化源于生殖信仰。蟾蜍属于蛙类,能一产多子,所以在发掘出土的上古器皿中,类似纹饰屡见不鲜。
至于后来,人们为何把蟾与月亮做比,将“月宫”作为“蟾宫”,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古人把蟾蜍的冬眠本性,视为能生而后死、死而后生的特殊能力。这一点恰似月亮的盈亏变化。此外,古人相信,月中有蟾。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根据闻一多先生《天问释天》中的说法,“顾菟”即蟾蜍。东汉张衡在《灵宪》中说:“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意为月中蟾蜍与嫦娥是互相变身的关系。所以,人们俗称月宫为“蟾宫”。
后来,人们还用“蟾宫折桂”比喻科举高中的艰辛。时至今日,店家还把金蟾放置前台,招财纳祥。
相关链接
金蟾招财的传说
蟾之所以被当作财神,为人供奉,是源于民间“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传说。相传,吕洞宾的弟子刘海功力高深,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世人。一日,他降服了长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在打斗过程中金蟾受伤断一脚,所以日后只余三脚。自此金蟾臣服于刘海门下,为求将功赎罪,金蟾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并发散钱财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故,人称其为招财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