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0日,是第一个烈士纪念日。之前到湖南衡阳参加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六届五次理事大会,深深为洛阳、衡阳两座英雄城的千年之缘而感慨。
英雄之缘
说洛阳和衡阳是两座英雄城,名副其实。
千年前的十一世纪中叶,当在延安城抗击西夏的范仲淹咏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他可能没有想到,自己和湖湘这座城市结下了千年之缘。
一个以雁城自称的湘江边的城市,在市内有个回雁峰,最初就取自他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而穿城而过的湘江,在入长江的洞庭湖畔,有座岳阳楼,留下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范仲淹是抗击西夏的英雄,死后葬在洛阳的伊川县。
将近900年后,有个叫武庭麟的伊川人,率领1.8万国军誓死保卫洛阳城21天。
而在此时,参加过中原大战的方先觉将军,率1.76万国军,坚守衡阳城47天,震撼全世界。
洛阳保卫战中被俘的官兵,连同其他战场被俘的近千人被抓到日本秋田县花冈中山寮集中营,为“鹿岛组”做苦工。因不堪忍受繁重劳动和残酷折磨,1945年6月30日,劳工们在洛阳保卫战中被俘的耿谆率领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花冈暴动”。暴动惨遭镇压,481名劳工命丧敌国,史称“花冈惨案”。
衡阳保卫战后,方先觉将军等将领被囚。3个多月后,方先觉等5位将领摆脱敌人监视,成功脱逃,回到重庆。
耿谆、方先觉誓不低头的英雄气概,至今仍然感染着我们。
抗日之缘
洛阳和衡阳,成为两座抗日英雄城。
二者都发生在1944年。抗日战争中的豫湘桂战役,载入史册的洛阳保卫战、衡阳保卫战。
作为豫湘桂会战的豫中会战最后一役,洛阳保卫战感天动地。
1944年5月5日至25日,在长达21天的惨烈保卫战中,国民党第15军64师、65师(地方军)和第14军94师(川军)共1.8万人在伊川人武庭麟的率领下,与5万多日寇浴血奋战,最终仅有2000多人突围,其余大部阵亡,部分被俘。日军伤亡2万多人。
衡阳保卫战同样可歌可泣。
这个中国抗战史上以寡敌众的典型战例,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为中国整个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也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日军伤亡超过国军的战例。
1944年6月23日到8月8日,日军第十一军以11万之众围攻衡阳。第十军方先觉部和暂编54师共1.76万人,奉命守城10天,在兵力不足、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孤城孤军,浴血苦战,将日寇5个师团加1个旅团共11万多人阻击于衡阳城下达47天。
是役,中国守军伤亡1.5万人,其中阵亡7600余人;日军伤亡5万余人,其中阵亡1.938万人。在援军不至、弹尽粮绝、无力再战的情况下,方先觉将军为保全士兵生命,与攻城日军谈判,于8月8日下令放下武器,停止了抵抗。至此,衡阳这座孤城在坚守了47天后陷落。
毛泽东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国民政府授予衡阳“抗战纪念城”称号,并于1947年8月举行奠基典礼,在岳屏山建塔纪念。
豫湘桂战役,随着洛阳陷落,河南会战基本告一段落;衡阳陷落,湖南会战硝烟散去。
洛阳保卫战迟滞了日寇西进,衡阳保卫战延缓了日寇入桂,为国军调整部署争取了时间。
南岳衡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岳忠烈祠是人文景观中唯一纪念抗战的文物。忠烈祠仿南京中山陵,面北屹立于香炉峰下方,始建于1939年,是大陆地区唯一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陵园,共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安葬着第九战区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骸。纪念塔中间有五颗炮弹直指蓝天,象征着汉、满、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坚决抗战。
早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将洛阳作为行都,开始准备应对日寇侵华;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多次以南岳为基地,组织抗战游击战等培训,并将衡阳南岳作为重要基地。抗战期间,洛阳曾是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衡阳是第九战区重要支撑点。
名人之缘
不仅现代,时光回溯到古代,洛阳与衡阳之缘,也是源远流长。
洛阳因洛河而得名,是河洛文化之根,背依邙山,南望嵩岳;衡阳因南岳衡山而得名,湘江穿城而过,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洛阳和衡阳都是所在省份的第二大城市、副中心,面积、人口接近,经济总量上,2013年衡阳大概是洛阳的2/3。
1900多年前,出生在衡阳的蔡伦,15岁离开家乡来到洛阳,在偃师的马涧河边苦心钻研造纸术,获得成功,留下了一条千年的“造纸河”。
900多年前,赞誉衡阳西湖湘莲,洁身自好的周敦颐写下《爱莲说》,萌发理学理念;曾以师礼事之的程颢、程颐,实为学友,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最终在洛阳创立了理学。
宋仁宗钦赐的衡阳石鼓书院,和洛阳的伊皋书院,都成为发扬理学的重要场所。
时光荏苒,今日洛阳、衡阳续写着千年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