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北京持续几天的雾霾刚刚散去。
此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正在实验室里忙碌着。作为纳米毒理学研究者,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宇亮和他的同事们最近开始了一项新的研究计划。他们计划利用在纳米颗粒健康效应研究中所积累的经验,开展大气雾霾颗粒的健康效应研究。
这也是我国纳米毒理学家首次参与雾霾健康效应研究。
1 搞清机制迫在眉睫
今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2012年全球因为空气污染致死700万人,超过了恶性肿瘤的致死人数。然而,雾霾中到底哪些成分是导致健康损害的关键因素,细/超细颗粒物到底产生何种生物效应,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科学家。
以“雾霾颗粒物的健康效应”为主题的第504次香山科学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吸引了环境科学、纳米毒理学、分析科学、医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科学家前来参会。
专家们发现,目前,不同粒径、不同来源的大气雾霾细/超细颗粒物,尤其是纳米尺度的超细颗粒的健康效应尚不明确,粒径、来源与健康效应相关性的研究也存在空白。
身为此次会议执行主席之一的赵宇亮告诉记者:“长期的流行病学统计研究结果表明,雾霾的健康危害已有定论,但对雾霾危害的机制和定量化研究还很少。”
2 借鉴纳米毒理学
作为此次香山科学会议的执行主席之一,唐孝炎提出,在纳米科学领域,科学家们为了研究人造纳米颗粒的健康效应,已经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近年来,科学家已在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上取得诸多进展。例如,我国学者发现,人体内存在的生物体膜泡结构可以介导纳米颗粒引起机体免疫活化,成为易感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转运体,被学术界称为“特洛伊木马效应”。
国家纳米中心研究员陈春英向记者表示:“纳米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已有知识,将增强我们对大气雾霾超细颗粒物健康效应作用机制的认识。”
在纳米毒理学的研究中,为了模拟研究人呼吸纳米颗粒后的健康效应,赵宇亮、陈春英等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建立起一套计算机控制的动态呼吸暴露系统,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研究呼吸暴露的实验系统之一。
如今,这套系统正用于大气雾霾颗粒物健康效应研究中,一系列呼吸暴露实验即将开展。
3 更复杂的研究手段
不过,在纳米毒理学家看来,相对于人造纳米材料,大气雾霾中的超细(纳米级)颗粒物的成分更加复杂,结构更加复杂,尺寸更加复杂,还需要发展一套专门的研究方法。
一些高通量、定量检测分析技术的兴起,也为开展雾霾健康效应研究提供了“利器”,如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金属组学等新兴方法。此外,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和单细胞荧光成像技术,已经快速发展到纳米毒理学研究体系中,也为雾霾颗粒物健康效应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超高分辨成像分析技术,能够实现三维观察、化学元素原位解析,研究雾霾颗粒在单细胞内的活动。
纳米毒理学的研究者们期待与环境科学家们一起,为阐明我国大气雾霾污染问题做出贡献。(据《中国科学报》)
相关链接
环保部点名批评
部分地区重污染天气
应急响应滞后
近日,一场来势汹汹的雾霾让华北大部分地区及华中部分地区再度遭遇“心肺之患”。环境保护部13日表示,雾霾期间,京津冀相关城市均按要求开展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但一些地区应急工作形式大于内容,应急机制不协调、不顺畅,部分涉及民生的应急措施难以完全落到实处;部分地区或企业应急响应迟缓滞后,应急预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环保部于8日派出6个督查组,赴北京、天津等8个城市,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进行专项督察。
督查组发现,一些地区和企业应急响应迟缓滞后。如衡水深州市9日启动预案,但在现场督察时,亚都纺织、深州化肥厂等企业均未按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停产;廊坊市10时发布三级预警,但华生富士达电梯公司等个别企业直到17时才收到限产通知。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