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打游击的鼻祖
昌邑人彭越是一个渔夫,时常结伙偷盗,当地人都知道他。当时战争频仍,一些年轻人想趁机干一番大事,便自发地组织了100多人,找到彭越,让彭越做他们的首领。彭越难以推辞,勉强答应了。
彭越告诉他们,明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在河边集合,谁若是迟到,便要杀掉。众人答应后,各自散去。
第二天,有10多个人迟到了,竟然有一个人中午才来。
彭越说:“不能把10多人都杀了,那么,只杀最后才来的那个人吧。”众人都笑起来,认为他是在开玩笑。谁知,他一刀就把那个人杀了。众人目瞪口呆,从此再也不敢违抗命令。
从此,彭越的名气越来越大,他聚集了1000多人,投奔了刘邦。
楚汉相争正是激烈的时候,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终日缠斗。汉军敌不过楚军,在彭城吃了败仗,刘邦向西边撤退。彭越的队伍驻扎在黄河沿岸,为牵制楚军,扰乱楚军的军事行动,彭越带领队伍偷偷袭击。
彭越采取的是游击战术,他神出鬼没,时打时跑,来去无踪。楚军摸不着头脑,寻不到踪迹,提心吊胆,不胜其扰,战斗力削弱,部署被打乱。
这种游击战,为刘邦的主力部队的行动帮了大忙,史称“彭越挠楚”。
这年冬天,刘邦的主力与项羽的主力相持在荥阳。彭越留在后方,他趁着刘邦与项羽对峙,突然出击,攻下项羽17座城邑。项羽大怒,气急败坏地亲自来夺城,疯狂地将17座城邑又都收复回去,可是,彭越已经不见了踪影,他已经北上谷城了。
接着,他率领他的游击队伍攻下了20多座城池,缴获很多粮食,运送给刘邦,并配合刘邦在垓下围困项羽,打败了楚军。
楚汉相争自此结束。
在世界军事史上,彭越是第一个长期使用游击战术的军事家。游击战是一种灵活的战术,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打完就走的作战模式。彭越堪称游击战的鼻祖。
43 持续辉煌与都邑终结
二里头四期,其时间下限已接近公元前1500年。作为二里头文化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下接更为辉煌的二里岗期商文化,此期的二里头想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都难。
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遗址已出现衰落的迹象,1号宫殿基址已经废弃;偃师商城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因而,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幕改朝换代的悲喜剧——“夏殷革命”就是在这里上演的。
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此期吗?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终结于何时?近年的发现有助于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勘察发掘与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一阶段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则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号、2号等多座始建于三期的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到此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增筑于这一时期偏晚阶段的大型基址(6号基址等)和庭院围墙。
在此期晚段,宫殿区以南的围垣作坊区又新建了一道大型夯土墙,夯筑质量远远高于宫城城墙。制造贵族奢侈品——青铜礼器和绿松石器的作坊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
这一时期,二里头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第三期。据我们对二里头出土铜、玉礼器的重新分析,属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的青铜容器只有爵一种,大型玉礼器只有圭和璋等;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最早的青铜兵器戈、戚(有学者认为是战斧)属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至于盉、斝、鼎等青铜容器,多孔玉刀、戈、璧戚等大型玉礼器,都是在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才出现的
。此外,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
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包括其晚段),这里的宫殿区仍在使用中,仍在兴建新的大型建筑工程,仍集中着大量的人口,存在着贵族群体和服务于贵族的手工业。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第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第三期有所发展。因此,从考古学的层面上看,这一阶段的二里头遗址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的二里头遗址,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遗址中罕见相当于二里岗下层文化晚段的遗存,表明二里头此时全面衰败,人烟稀少。
您可能要问,那么二里岗下层文化早段遗存呢?我们认为,二里头文化的下限应已进入这一时段。换言之,二里头文化第四期与二里岗下层文化至少有一段时间是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