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波荡漾
摄于洛河洛阳桥段 | |
近日,省环保厅首次向社会公布省辖市城区第三季度河流水质排名情况。在全省18个省辖市城区内的60条河流排名中,我市伊河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二,洛河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六。这一成绩,对工业重镇洛阳来说,来之不易,难能可贵。那么,我市到底采取哪些措施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下一步,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使我市河流水质“更上一层楼”?连日来,记者进行了探访,为您呈现洛阳市区水质的“画面”。
水质指数上升,百姓幸福指数上升
昨日,在伊河伊滨公园龙门段,伊河波光粼粼,两岸柳树成荫,不少老人在此散步休闲。
在洛河洛阳桥段,站在洛阳桥上眺望,河道雾气蒙蒙,水中清波荡漾,河面不时有水鸟轻轻掠过;河边,垂钓者依次排列,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70多岁的陈师傅乐呵呵地说:“近两年明显感觉洛河水质改善,空气清新,水质好,在这样的环境里钓鱼,呼吸舒坦,心情舒畅。”
陈师傅的感觉,有一份权威材料可以“印证”——近日,省环保厅首次向社会公布省辖市城区第三季度河流水质排名情况:在全省18个省辖市城区的60条河流排名中,我市伊河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二,洛河第六,涧河第十一,城中渠第十六,瀍河第三十六。
“我市已对洛河、伊河进行了多年的整治,不仅水质明显提升,不少河段还呈现出“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景象,沿岸绿化规模和品位明显提高。”市创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伊河、洛河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广,湿地面积大,河流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因此两条河流水质较好。
伊河,起源于我市栾川县陶湾镇,全长264.8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境内,洛河(洛阳段)流经洛宁、宜阳、洛阳市区,在偃师段与伊河交汇。这两条河流,都是洛阳的“母亲河”。
硬指标,硬标准;硬政策,硬执行
“水清、岸绿、灯亮”是市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期盼。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近年,我市把水环境改善作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任务,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把165个涉水项目安排到年度创模“碧水工程”中,通过项目带动来实施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洛阳水环境质量。
强力实施“四河七渠”截污工程。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在2014年年底前,我市将完成对伊、洛、瀍、涧四河及中州渠、邙山渠等七渠排污口截流,确保市区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杜绝生活污水直排河渠。仅在2013年,我市就已投资3.34亿元,完成了45个排污口截流、31个城市区陈旧小区约54公里污水管网改造等惠民工程。
强力实施“两河一渠”综合治理工程。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到2015年年底,完成对涧河、瀍河、中州渠的综合治理任务,达到“水清、岸绿、灯亮”和打造“活力经济带、生态休闲带”的目标,把“两河一渠”综合治理工程纳入洛阳市“水系为韵”和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大盘子”。同样在2013年,按照“引水、截污、清淤、护砌”标准,我市投资4.15亿元,完成了王城湖等5座橡胶坝工程,美化了河渠景观,打通“引黄济洛”隧道工程近15公里。
强力实施污水处理建设工程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我市先后投资近11亿元,完成了涧西、瀍东两个市级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完成5个县级污水处理厂深度治理工作等;对全市11个市级、25个县级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环境进行整治,清除垃圾约4万余立方米,拆除小塑料颗粒、小化工作坊、养殖企业81家;对涉及矿产采选、金属冶炼、电镀和化工行业的220家企业进行专项治理,关闭取缔62家,完成综合治理23家。
硬指标,硬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
硬政策,硬执行,不见实效不收兵。
“真治理,真见效。到2015年年底,我市将完成涧河、瀍河、中州渠的综合治理工作。”市创模办负责人说起来,满是信心。
补齐短板,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我市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境内共有大小河流75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39条,是典型的“北方水城”。
河道内水流较少,河两侧杂草丛生,水面上垃圾散布……这是瀍河民族桥段附近的景况。5日下午,记者在瀍河民族桥段采访,河水散发的气味有些难闻。“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污水,有居民乱丢的垃圾,上游来水又少,水质能好起来吗?”提起家门口的这条瀍河,82岁的白老太太很是无奈。
我市因水而名,因水而兴,要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始终坚持改善水环境。尽管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水污染治理仍存在一些短板亟待解决。
短板一:地表水污染源排放相对集中
“我市地表水上中游水质状况优良,但进入市区段后,因接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就不免加重。”市创模办相关负责人说,2013年洛阳市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21755万吨,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能力仅为20926万吨,尚有829万吨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地表水体。
短板二:生活污水排放污染物占地表水污染的比重较大
“近几年我市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随着城区面积的增大和人口的持续增长,生活污水排放对城市环境的压力将更加突出。”市创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废水污染物中氨氮仍然为影响地表水水质改善的首要污染物之一,氨氮排放以城镇生活源所占比重最大,约占全市氨氮排放总量的59.2%。
短板三:农业源排放污染物占河流和湖库污染比重较大
据近几年环境统计结果显示:农业源是我市地表水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总氮、总磷排放对我市上游、下游、控制断面水体水质的影响较大。农业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畜禽养殖业中有大量未经处理的含磷畜禽粪便、尿液,以及农药化肥等随降水径流注入地表水,导致总磷、总氮浓度升高。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最佳宜居地
今年,我市提出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载体,盘活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建设中原经济区最佳宜居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管理,力求塑造精品并形成亮点,努力使生态建设富有成效,让全市人民共享碧水蓝天。”市创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区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业源污染,作为水质污染的三大源头,必须得到遏制。
同时,对水污染治理,我市实施了“五定”方法,即:定单位、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限、定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并把它作为干部考评的重要依据,做到了任务清楚、要求清楚、责任清楚。
“下一步,完善污水管网,提高收水率。”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我市计划完成投资4.5亿元,完成106个排污口截流、3个片区污水管网建设、30个小区管网改造、铺设管道180公里,年底前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对部分总磷经常超标的污水处理厂加强管理,改进污水处理设备,开展污水处理厂深度治理,大力减少生活污染物排放量。
多管齐下,建设中原经济区最佳宜居地,我们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