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洛阳·视界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六十载荏苒,一生铭记的援建岁月
瞧瞧!豫西深山区的美丽家园
欢 喜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60年前,青春年少的他们从广州来洛阳援建;如今,仍然生活在洛阳的他们已两鬓斑白……
六十载荏苒,一生铭记的援建岁月
本报记者 马毓鋆
余承练(右)援建洛阳当年的留影 (马毓鋆翻拍)
王博东 摄
    核心提示

    14日中午,在涧西区一家饭馆里,5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紧紧地相互拉着手,每张布满皱纹的脸上都绽放着笑容,在他们畅聊的言语间还不时流露出回忆的神情。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援建洛阳人员。

    60年前的11月14日,他们一起从广州来到了洛阳,投入建设大厂的热潮中;六十载岁月荏苒,步履蹒跚取代了意气风发,他们用白发苍苍见证了洛阳工业的辉煌历程……

    1“到洛阳不是享福的,是苦干的”

    1954年11月11日上午,洛阳已是初冬,但千里之外的广州还阳光灿烂。在广州火车站的月台上,一大群人背着行囊告别了亲友,乘车北上。

    “卷着的被子放在双肩背包里,被子里还卷着几件换洗的衣服,这就是我当时的全部行李。”60年过去了,当年那一幕幕让85岁的余克尧仍记忆犹新。

    “到洛阳不是享福的,是苦干的!”这句话是单位领导在送行时对余克尧说的,那时候他压根不知道洛阳在哪儿。

    余克尧说,经过汉口、郑州的两次换乘后,火车于1954年11月14日下午到达洛阳东站,同车从广州来洛的有100多人。

    “列车员,这就是洛阳啊,有没有搞错啦!”至今还操着广东口音的余承练对此印象深刻,当他们到达洛阳东站后,他从车窗向外望去,满眼的平房让他有些不敢相信。

    来洛阳前,余承练在广州市总工会工作。“11月8日前后,组织上找我谈话,说是洛阳要建大厂,问我愿不愿到洛阳工作,还问我家里有没有困难。”余承练说,他当即答复同意到洛阳。虽然知道这样会离开家乡和家人,也清楚要到一个比广州落后的地方,但他认为,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打算,现在国家建设需要人才,能得到组织的信任,让他感到无比光荣。

    今年11月14日,60年前的5位同车人聚在一起,话家常、忆往昔。他们是(如图,从左至右依次):凌洁思(女),广东广州人,来洛时18岁;余承练,广东台山人,来洛时26岁;周华,广东广州人,来洛时21岁;余克尧,广西人,来洛时25岁;戴子忠,广东广州人,来洛时24岁。他们几个都是“老洛轴”,有的从事秘书工作,有的从事会计工作,还有的从事教育工作。

    2 北方的寒冷让他们遭了不少罪

    洛阳距广州1300多公里,除了生活习惯的差别,北方寒冷的冬季也让他们面临巨大考验。

    “火车一路向北,我不断往身上添衣服,到了洛阳,身上的单衣单裤换成了棉衣棉裤。”余承练说,因为脚大他和另一个从广州来的同事买不到合脚的棉鞋,后来找洛阳的好心村民帮着做了两双,这是他们到洛阳后穿的第一双棉鞋。为表谢意,他和同事特意买了白糖送给做鞋人,谁知人家不收,那时候真是感到心里暖洋洋的。

    “搞基建时,不少从广州来的同志的手冻得跟胡萝卜似的。”余承练说,有的同志为了驱寒半夜起来裹着被子跑步,还有个同事裹着被子在炉子边取暖,结果不小心把被子引燃了。

    3 广州市场曾是他们的“天堂”

    余克尧是广西人,他在中山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广东。

    “广东人勤洗澡是习惯。”余承练说,洛轴投产后,每两个礼拜休息一天,每到休息日,生活在洛阳的广州人就三五成群地去广州市场干三件事:吃饭、洗澡、看电影,这种生活持续了很多年。

    “广州市场里有广州饭店、广州理发店等。”余承练介绍,为了照顾广州人而专门建的广州市场,每到休息日就很热闹。在那里,他们用广东话交流,找回了一点家乡的味道,那里就是他们当时的“天堂”。

    4 “我们都是洛阳人”

    “我在广州生活了20多年,在洛阳生活了60年。我们不是‘老广’,我们都是洛阳人。”余承练说。

    “后来,有部分从广州来洛的人又去别处完成援建任务后回到了广州。也有人主动要求想回去的,那时候想走的人不是一两个,我也提过,而且广州也有几家单位愿意接收我。”余承练说,每次决定要离开洛阳时,在洛阳的点点滴滴就像放电影般经常浮现在脑海中,让他最终舍不得离去。

    余克尧说,与他同来洛阳的两位好友先后离开了洛阳,当时他也曾有过回去的念头,但他跟余承练一样“舍不得”,因为洛阳记录了他的青春……

    余克尧说,其实到洛阳的这60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退休后才相互走动较多。“50周年聚会时还有十几个人,现在就剩5个了。这两年人去得快,光去年就去世了两个。”余克尧说。

    如今,余克尧和老伴身体还算硬朗,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了,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两口在洛阳安享晚年;余承练除了看报读书,还喜欢在洛阳城里逛逛。

    “近些年洛阳变化太大了,变得我都认不出来了。弹指一挥间,60年过去了,洛阳越来越好啦!”余承练意味深长地说。

    如果您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可拨打电话13937982219联系余先生。

    相关链接

    千军万马援建洛阳

    1954年1月,经毛主席批准,国务院确定洛阳为国家重点工业建设城市。党中央和河南省委决定,动员全国、全省的人力物力打一场建设大战:从1954年起,除了援建的苏联专家,来自全国的建设英才们也开始向洛阳聚集。他们中有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专家,有从上海、沈阳、武汉等地一些老厂来的熟练技工,有刚刚放下枪、从战场上赶来的军人,还有洛阳本地的农民……在涧西这片热土上,建设大军的人数达十几万人,是当时洛阳市人口的近两倍。

    “一五”期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器厂、滚珠轴承厂3个大型国有企业选址洛阳后,作为配套建设项目,国家又确定在洛投资兴建热电厂和水泥厂。随后,铜加工厂、棉纺织厂、耐火材料厂、玻璃厂和柴油机厂(代号国营第407厂)相继落户洛阳。

    这“十大厂矿”,构成了早期洛阳工业的主体框架,奠定了洛阳在全国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据洛阳网)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