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不算稀奇事,但《洛阳晚报》23日关于嵩县黄庄乡板蚕村板蚕小学的报道,还是触动了笔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我等妈妈上完课,趁着课间吃口奶”“暴雨中,柔弱的‘红鼻头姐姐’坐在挖土机车斗里渡河给孩子上课”“操场上的乒乓球台已破了个脸盆大的窟窿”……苦涩中的温情,温情中的苦涩,山区学校、山区教师、山区学生的清苦与坚守让人感慨。
毋庸置疑,近年,经过政府和民间的努力,“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已成为包括偏远山区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也不能否认,受种种主客观条件限制,仍有一些学校被有意或无意地“遗忘”,那里的条件仍很差,那里的学生仍很苦,那里的老师仍很清贫,那里的教育急需帮助。
板蚕小学是幸运的,它幸运地走入记者的视野,被发现,被报道。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闻事件的发酵,它极有可能得到爱心人士或企业的帮助,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但能够被这样的幸运眷顾的,毕竟是个别学校,现实情况是,还有一些与板蚕小学类似甚至条件更差的学校,仍然孤苦地待在深山区的某个角落里,顽强而惨淡地存在着。
对于这些急需帮助但尚未引起关注的学校,笔者突发“奇想”,能不能由官方或者民间组织发起这样一个活动:主题就叫“寻找最需要帮助的山区学校”,组织尽可能多的力量,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去发现尽可能多的需要帮助的山区学校,而后,号召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奉献爱心,哪怕是送一台电脑,建一个乒乓球台……
当然,我们更希望寻找和发现的队伍中能出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身影。提升洛阳教育,多年的努力和成效有目共睹,但正像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教育提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地抓,无所遗漏地抓。
发现他们,温暖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教育提升”的阳光雨露,无论他们的位置多偏远。
《河洛谈》欢迎广大读者对洛阳的大小事情发表真知灼见。投稿地址:洛阳市开元大道218号报业大厦20楼洛阳日报评论部。邮编:471023。电子信箱:dengdehong@163.com。官方微博:@洛阳日报。微信公众账号:lyrb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