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文化演出市场的火爆,让很多演出商都始料未及:丝路嘉年华3D灯光秀观者如云,甚至给附近交通带来不小的压力;隋唐百戏城国际大马戏场场爆满,演出商不得不加演多场……
何以如此?寻找答案的目光,恐怕还是要投向“市场”。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经过早些年歌坛大腕云集洛阳的“喧哗与躁动”,观众在“退烧”,市场更趋于理性。经过近两年的“沉寂与冷静”,真正的市场需求急需释放的出口。牡丹文化节这一盛会,也对这些需求的集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换言之,对市场而言,这些演出来得恰逢其时。
更重要的是,随着牡丹文化节市场化运作步伐的加快,这场好戏的“导筒”被更多地交给市场、交给企业。“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少文化企业捕捉市场需求更敏锐、选择项目眼光更独到、运作项目更专业。诸如国际大马戏等,填补了一个时期以来洛阳演艺市场的空白,火爆自然在情理之中。
让市场去“导戏”,牡丹文化节才会更“有戏”。当这样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时,适当“收手”、做好服务,也成为“看得见的手”不断努力的方向——
2013年年底,我市出台《洛阳市大型营业性演出管理办法(试行)》,无异于为相关监管部门开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今年我市更是“丑话说前头”:各部门、各单位一律不得向主办方索要门票,市纪委、监察局要将此作为督查事项……
迈向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洛阳需要协调“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一起发力。如何让市场更多“导戏”、激发更多活力,如何让政府更多“补台”,保障“演出”顺利,我们不妨从一场演唱会的成功,开始更广泛、更深刻的思考。
《河洛谈》为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推出“现场评”专题,从各项经贸、文化、旅游活动的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用不同以往的“现场新闻+现场观点”为本届牡丹文化节展示亮点、扩大影响、启发智慧。欢迎广大读者通过“洛阳日报”微信公号(lyrb0379)或“洛平”微信公号(luoping20112015)与我们交流互动,凡为“现场评”提供线索或稿件者,我们送您一份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