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9月24日 星期
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就业导向,稳妥推进农业人口转移
让“新市民”安居乐业


错落有致的楼房、绿意浓浓的道路、功能齐全的文体设施……走进伊滨区首个建成入住的安置小区福民嘉苑,让人既能感受到城市繁华,又能领略到田园诗意。

冬天有暖气,做饭用天然气,上下有电梯,出门有公交,健身有去处……不少居民说,现在的生活不比城里差!

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是人,要让农民“进得来”“落得住”“转得出”,就要突出就业导向。近年,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着重从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劳动维权等方面入手,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就了业,才算真正进了“城”

以前农闲时,王俊峰总会到杭州、武汉等地打工,生活条件差,收入也不稳定。

搬进福民嘉苑后,王俊峰在离家不远的企业里当起了机修工,日子过得殷实,也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家人。

“小区附近有许多企业,招工信息经常张贴在人流密集处,只要身怀一技之长,找份工作不成问题。”王俊峰说。

在伊滨区,许多征迁村民像王俊峰一样,从事技工、保安、保洁、筑路等工作,这得益于该区“置业有资产、生活有保障、创业有平台、健康有体系、就业有岗位”的安置目标。

“城镇化要想切实推进,啥都不如给老百姓找到就业岗位。”伊滨区创业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赵义伟说,该区在福民嘉苑等征迁村民集中居住地展开就业状况、就业需求登记,结合项目单位用工需求,穿针引线帮助村民就业。同时,该区针对征迁村民开展创业就业引导性培训、技能提升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确保村民就业。目前,在伊滨区企业录用员工中本地征迁村民占40%以上。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市坚持以产兴城、依产促城,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形成产业集聚、就业增加、人口转移、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自2009年启动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来,全市集聚区新增就业27万人,占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口的58%,产业集聚区内的165个行政村,已实施迁并改造111个。例如,洛宁县依托产业集聚区引进了中扩玩具项目,安置就业9000余人,90%为当地就业,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

创了业,“新市民”有了新生活

经营着两家婚庆店,在城区繁华地段买了房子,丁署光仍不时回想自己的创业路。

“有土地的时候勉强能够糊口,没土地的时候该怎么办?”2004年,丁署光退伍回到洛龙区古城乡后,家里的农田已被征用,他也不知何去何从。

在尝试过巡防队员、司机等工作后,丁署光开始寻思着自己创业。他与妻子在涧西区经营着一家婚庆店,但苦于资金短缺和技术匮乏,生意起色不大。

在朋友的介绍下,丁署光和妻子参加了市人社局组织的技能培训,系统地学习经营管理、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等知识,为自己的生意提供指导。自2013年至今,他先后3次使用小额担保贷款,扩大经营规模。

去年8月,他的第二家婚庆店在新区开业,又雇佣了几名员工共同打理。“如果没有给力的政策支持,我创业将‘孤掌难鸣’,我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更不必谈买房、买车了。”丁署光说。

创业是撬动新型城镇化的“引擎”。我市在全省率先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今年以来,已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7.6亿元,其中为农业转移人口发放贷款9.2亿元,直接扶持7167名失地农民成功创业,带动就业2.5万人。

同时,我市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运营新模式,对被认定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30万元。在此基础上,我市在全省首推孵化成功奖励补贴,在3年孵化期内,每成功孵化一户企业给予孵化基地3万元奖励补贴。目前,孵化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在孵创业实体174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

农民“上岗”“上楼”要同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型城镇化,如果没有就业的支撑,必将走入死胡同。

“如果农民还在土里刨食,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即使住进了楼房也不会安心。”一位基层干部说,真正的城镇化,必须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实现稳定就业。

下一步,我市将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力度,加快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充实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内容丰富、覆盖城乡的就业失业数据库,为进城农民免费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咨询等便捷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全市将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强化农村转移人口技能提升培训工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体面就业和稳定就业;对创业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创业培训补贴;确保今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万人。

加大社会保险专项督查工作力度,对督查中发现的漏保单位,及时下达稽核整改意见书,督促用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办参保缴费手续,确保农村转移人口享受社保待遇的落实。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力度。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两网化”(网格化和网络化)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两网化”网络向有条件的居委会和村委会延伸;加强对不签订劳动合同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查处工作,确保我市劳动合同签订率在95%以上;全力抓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姜明明 通讯员 谢文博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