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田先生专程来到市红十字会,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选择用捐献器官的方式延续生命。目前,像田先生这样的志愿者多吗?我市器官捐献的现状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超七成市民“没考虑过”捐献器官
日前,在新区宝龙城市广场,记者采访了董先生,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器官捐献”时,董先生一脸漠然,表示“从未想过”。连日来,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对于“器官捐献,您能否接受”这一话题,超七成市民表示“没考虑过”。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器官捐献在各地都是非常艰难的“生命接力”。我国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国,但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率较低。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器官衰竭患者,有30万人适合以器官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每年仅有1万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
自2015年起,我国全面禁用死囚器官,器官来源更加紧张。有医学专家表示,“一肾难求”的尴尬现状依然未有改观。由于供体稀少,许多终末期肾病患者依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通常需要等待1.5年至3年时间才能如愿,不少患者没能等到移植机会,在等待中走向死亡。
志愿者捐献一具完整的遗体,通过组织、器官移植,可以救治上百名患者。2011年7月,我省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省份,我市人体器官移植的定点医院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目前,我市已有十余人完成了人体器官捐献,挽救了不少生命,但这与需要移植的患者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想要顺利捐献器官并不容易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刘展莉介绍,近年,不少市民主动致电红十字会了解器官捐献流程,但这些潜在的器官捐献志愿者普遍担心家庭成员会反对,最终签订协议的人并不多。2015年,我市登记的器官捐献志愿者仅有11人,且多是老人。
即便捐献者捐献意愿强烈,但能否捐献成功还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态度。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规定,公民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献该公民人体器官的意愿。老人同意捐献,但等到其过世之后,子女不愿意捐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案例我们经常遇到,一旦亲属表示反对,捐献便无法进行。”刘展莉说。
对于器官捐献者而言,心脏停搏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关键。器官允许热缺血的时间是:心脏3至4分钟,肝脏5至8分钟,肾脏30分钟,骨和眼角膜是24小时。捐献志愿者顺利捐献需要众多家人的同意,但在病人弥留之际,亲人无心考虑各种需要签字的协议,导致器官移植的机会悄悄流逝。
此外,即便志愿者本人和家属同意,志愿者捐献器官也要符合相关指标才能捐献,这又进一步减小了捐献者的数量。
破解难题,还待“移风易俗”
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郑瑞生介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是影响器官捐献的最大“瓶颈”。此外,不少市民对于器官捐献缺乏全面了解。
递交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的田先生说,当他向亲人提出器官捐献的想法时,遭到周围人的反对,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无法接受。经过他反复做工作,妻子同意了,还和他一起填写了登记表。“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认同器官捐献。”田先生说。
除了社会认知偏差,如何认定患者死亡、对捐献者身后有没有优惠配套措施等问题,也制约着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采访中记者发现,有患者担心,在签署了捐献器官的协议后,医院就不会积极进行救治了。同样,一位医生也表示,假如死者家属质疑医生为摘取器官而抢救不力,医生也将陷入纠纷。
今年8月,首部《中国器官捐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指南》共分18个篇章,对中国器官捐献相关原则和政策进行了阐述,包括公民器官捐献的伦理道德、法律、捐献组织架构,中国器官捐献三类死亡判断标准,还有供体维护、器官功能的评估,器官获取的有关技术及分配准则,此外还包括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建设,以及人道主义救助政策等内容。
“希望通过《指南》的传播,进一步普及器官捐献知识,让公众进一步打消对器官捐献的误解与偏见,提高对器官捐献的关注和认可度,也希望更多的人更新观念,主动投身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行列。”郑瑞生说。 本报记者 高峰 通讯员 李战功
相关链接
如何进行器官捐献
条件:年满18岁,愿意逝世后无偿捐献器官救治他人
捐啥: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或胰脏等器官
咋捐:器官捐献者书面填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确认完成捐献登记——录入人体器官捐献者登记管理系统——一旦达到待捐状态进行专业医学检查——器官获取组织进行人体器官获取——根据人体器官分配原则进行分配。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