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洛阳·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1月21日 星期

以“技”之长 补“地”之短
宋锋辉

“土专家”冯明献,栾川县庙子镇老张村人,他的致富故事予人启迪。地处深山,耕地稀少,他靠食(药)用菌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31年间,平均每年都有一个食(药)用菌新品种或工艺流程从他手中产生,也帮助当地农民从贫困走向富裕。(详见本报1月15日06版相关报道)

“有技术,致富就快。”这是冯明献和当地乡亲的切身体会。

笔者不由得想起一个“种花椒”的故事。

我省中部某地,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几年前当地政府组织老百姓在山上种植花椒,建立了花椒基地。按说,这也是因地制宜之举,但是,种植当年,花椒树就死了很多,到第二年就没剩多少了,花椒基地名存实亡,脱贫致富化为泡影。

为何?原来,当地先前的花椒只是老百姓在自家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的,对于花椒大面积种植、管理和深加工技术,群众几乎一无所知。如此,花椒只能靠天收,想靠此致富,难度可想而知。

谈起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很多人会说要“因地制宜”。没错,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人口素质都大不相同,在选择致富项目时,要注意避开自身的短板,这是其一;其二,有的致富项目并不特别挑地方,但也容易各地一拥而上,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就卖不出好价钱,这同样是“因地制宜”要注意的问题,但往往不被人们重视。

怎么办?以“技”之长,补“地”之短。

你看冯明献。最初他之所以系统地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是因为他看到了当地耕地少但林地多的情况,这一技术型致富项目可以派上用场;当可供使用的木柴越来越少,买木柴代价太高的时候,他又培育出一个新菌种,可利用玉米芯、棉籽壳取代木柴来栽培。技术的与时俱进,总能有效地帮助他克服遇到的困难,使得致富项目始终良性运转。

由是观之,技术在脱贫攻坚战中大有可为,若能运用得当、升级及时,便能在相当程度上扬长补短。如何帮助广大农民朋友学习、运用各种技术,从而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值得思考。

《河洛谈》欢迎广大读者对洛阳的大小事情发表真知灼见,来稿请发送至dengdehong@163.com。也欢迎读者朋友们通过“洛阳日报”微信公众号(lyrb0379)或“洛平”微信公众号(luoping20112015)与我们交流互动。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