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乡村教师,在患癌进行化疗期间坚持上课,直到大年初一住进医院,她说“不能对不起学生”。他是一名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一线奔走27年,对每户村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他说“会一直干下去,直到有更好的医生来接班”。他们,都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做到了不平凡的坚守。
吴平良:化疗不误上课的乡村女教师
核心提示
17岁当老师,从教15年后查出结肠癌,化疗之后悄悄回到学校,坚持给学生上课,今年春节病情恶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讲台……近日,32岁的洛阳嵩县德亭镇初级中学女教师吴平良感人至深的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认识她的、不认识她的,都向她伸出援助之手。
化疗期间坚持上课
“从2014年5月确诊至今,已做了13次化疗,看着她瘦成那样,我心疼啊……”昨日,在150医院肿瘤科病房,杨志龙看着骨瘦如柴的妻子吴平良哽咽落泪。
杨志龙说,他和吴平良都来自嵩县闫庄镇酒后村,小学、初中都是同学。2001年8月,两人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德亭镇初级中学当教师,那一年,吴平良17岁。
从教15年,吴平良教过数学、英语、物理等多门课程,并担任过多年班主任,2014年被评为“洛阳市师德标兵”。两人把家安在学校,有一个5岁多的可爱的儿子。
2014年3月,吴平良开始频频肚疼,5月,她被确诊为乙型结肠癌。因为带毕业班,吴平良没有请假。双休日在市区医院做完化疗后,她悄悄回到学校继续上课。
就这样过了两个月,吴平良实在坚持不住了,医生劝她请假住院治疗。看着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她说:“不能对不起学生。”
就这样,直到今年春节前,吴平良一直医院、学校两头跑。学校为照顾她,减小了她的工作量。去年冬天,她被病痛折磨得瘦了十几斤,浑身都是针眼儿,眼窝深陷,只好向校长请假。今年大年初一,她住进了150医院。
难以负担巨额医疗费
吴平良夫妇每月工资加起来不到5000元,这么多年没多少积蓄,因为好多药品属于自费范畴,目前已经花去10多万元治疗费。
杨志龙说,从春节到现在,吴平良病情恶化,肠梗阻和肠胀气比较严重,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不能喝水、进食,每天靠输液维持生命。
为了给妻子治病,杨志龙东挪西借。吴平良的弟弟打工挣的钱每月仅留下生活费,其余全部寄回来给姐姐治病用。
“2014中国最美孝心少年”、杨志龙的学生张俊在作文中写道:“我们杨老师没有来上课,听说他妻子吴平良老师住院了。吴老师曾经在假期到我家看望我和奶奶。她穿着亮丽的红衣服,笑容灿烂,然而,我不知道她来看望我时,已身患重症!”
各方爱心向她汇聚
学校领导、同事得知吴平良的病情后纷纷慷慨解囊并发起网络捐款,他俩教过的学生也纷纷为老师捐款。
吴平良的同事在网上呼吁:“两年时间,她不停地往返于学校和医院,讲台上,她是无所不能的坚强教师,医院里,她却是柔弱无助的重病患者。她如此年轻,只有32岁,风华正茂,是我们身边的教育同仁,是跟我们一样在教育这条贫瘠壕沟里战斗的同行!请大家拉她一把,渡过难关!”
很多陌生人看到网帖后,通过支付宝或微信捐款。
吴平良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人士。德亭镇中心校向全镇中小学教师发出倡议,得到积极响应,共募集捐款4万多元,嵩县教体局捐助1.2万元。他俩教过的学生也奔走相告,为老师捐款3万多元。
“我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得知后,都送来了救命钱,目前已收到捐款13万余元。”杨志龙说。
采访结束时,杨志龙恳求记者,通过报纸感谢这些好心人的帮助,他会和妻子一样坚强,帮妻子早日战胜病魔,回到心爱的三尺讲台。
本报记者 常书香 实习生 吉天天
李光卫:村民“离不开”的村医
核心提示
在偃师市大口镇山张村,有这样一位医生:他27年如一日奔走在农村医疗的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跑遍了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户村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累计诊治病人20余万人次。他,就是李光卫。
从“不信任”到“离不开”
近日,记者来到大口镇山张村卫生室,李光卫正要到西窑村郑雪梅家出诊。“她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说是摔倒起不来了。”他说。
李光卫来到郑雪梅家,利索地配好药,轻轻从床上扶起她,拿起一次性针管,慢慢推针。
郑雪梅说:“这么多年了,我们村谁有病就认李大夫。要是没有他,我都死好几回了!”
李光卫出生在中医世家,初中毕业后考入偃师市卫生学校,1989年毕业后回到大口镇西寨村卫生室工作。
刚上班时,村民认为李光卫年纪小、经验不足,不愿意让他看病,他一天最多接诊两三个人。
但李光卫并不气馁,对一知半解的问题,他经常到镇卫生院、市医院向人请教;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他就先配一天的药,告诉病人见效了再来。村民得了小病,李光卫就让他们到山上挖些中药材泡水喝。渐渐地,村民发现,这小伙子治病行!
1995年春节,有位村民放鞭炮炸伤了5根手指,情况非常危急,经李光卫细心处理后,恢复得很好。这件事经大家口口相传后,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外地的建筑工人也把西寨村卫生室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三更半夜出诊是常事
“那时候大多数村子没有水泥路,道路崎岖,村民看病极其不便,我经常上门送诊。三更半夜有人敲门,没啥说的,背起药箱就走。”李光卫说。
大口镇山张村距镇政府10公里,800口人,一直没有卫生室。
2006年,山张村村干部找到李光卫,希望他能到山张村新建卫生室。因离家较远,李光卫的妻子开始不同意,但最终还是拗不过丈夫。
李光卫的到来,让这个偏远山村的村民在生病时不用多跑腿了。
到山张村的第一年,一天凌晨,下着大雪,村民李苗彩突发急病,给李光卫打电话。救人心切的他立即穿衣出门,行至半路,不慎滑入路边深沟中,但他迅速爬起,一拐一瘸地赶到李苗彩家中。见李苗彩躺在床上,口唇青紫,呼吸困难,他马上对其进行抢救治疗,一直守候到天亮,等病人病情稳定后才离开。
像这样的事情很多,李光卫说他都淡忘了。东窑村村民张世卿说,李医生脾气好,口碑好,大家有事都愿意找他。
27年诊治病人20余万人次
李光卫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每天“档期”都排得很满:接诊,出诊,开展医疗保健,出黑板报宣传卫生知识,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27年来,他诊治的病人累计有20余万人次。
在山张村,李光卫跑遍了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户村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他都摸得门儿清。
“病人多时一天看几十个,一天只吃一顿饭,晚上回家累得倒在床上不想动。”李光卫说,不过,让他欣慰的是,乡亲们把他当朋友,不看病时也来拉拉家常,逛庙会时也来歇歇脚。
因常年与妻子两地分居,李光卫也打过退堂鼓,但乡亲们听说他要离开,纷纷挽留,他便又把“走”的想法埋进心里。
“我会一直干下去,直到有更好的医生来接班。”李光卫说。
本报记者 常书香 实习生 吉天天 通讯员 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