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灾时钱白交,有灾时补钱太少”
——代表建议借“新农合”经验转变农业保险模式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郭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弋阳县南岩镇水南村委会黄家村小组组长黄长林建议,应借鉴“新农合”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发挥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运作的主导作用,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困境,多发的气象灾害影响着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黄长林说,我国从2012年起实施农业保险政策,其初衷是减轻农民损失,稳定农业生产,但从近几年的实施效果看,农民对这项政策的“获得感”并不强。
“没灾时钱白交,有灾时补钱太少。”黄长林说,在调研中,许多农民这样评价当前的农业保险政策,“也就是说,没受灾时,农民感受不到农业保险惠农政策的存在,反倒是多交了钱;受灾后,农民即使得到了理赔,也解决不了抗灾救灾中的根本问题,受益不多”。
黄长林以水稻保险为例说,在当前保险政策下,水稻受灾后,每亩最高仅能获得两三百元赔偿,但种粮大户种一亩水稻成本却要800元至1000元,这点保险理赔根本无济于事。
“农业生产是事关全民衣食的大事,农业保险与其他保险不同,它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关系到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黄长林建议,应借鉴“新农合”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让政府在保险中担负更大的责任,在运作中体现出农业保险的公益性质。
黄长林说:“从‘新农合’保险的实施情况看,农民不仅乐于接受,而且积极参与,就是因为他们从中切实得到了‘新农合’政策的实惠。农业保险也应借鉴这一模式,在无灾年时累积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在受灾年时加大赔付力度,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
看不见的地下管网 呼唤看得见的标准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刘巍巍)“马路拉链”时有发生,地下工程建设矛盾此起彼伏,地下管线质量安全不容乐观……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等6位人大代表提交集体建议认为,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地下管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亟须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确保地下空间健康安全。
代表们认为,地下管网是城市的良心所在,建议制定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国家技术标准。针对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系统数据不统一、更新不及时等“孤岛现象”,推进通信、电力、燃气等各管理部门信息系统与城市综合管线数据系统的无缝对接。
同时,宜细化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相关法律规范。“现有建设监管要求主要针对房屋建筑,而地下管线建设在场地条件、建设周期、运营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特殊性,需从法律规范方面做细化设计,增强监管过程的可操作性。”金征宇认为,还要制定地下空间资源有偿使用相关法规。
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赵雨森:
完善绿色食品立法 保障舌尖上安全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管建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赵雨森建议,“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人们既要吃饱,也要吃好。
“市场需求在发生转变,以前人们关心的是能否吃饱饭,而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吃‘好’饭,脱离市场需求的供给,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赵雨森说,掠夺式的种植方式正威胁农业生产能力,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北大仓”。
赵雨森建议健全绿色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政府法定职责。相关部门应抓紧完善绿色食品的立法工作,参照国际惯例适时调整现行法规,以强制性手段保证绿色农产品顺利发展,并逐渐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