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洛阳·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3月9日 星期
鲍氏家风尊师重教,南蔡庄村设立教育奖励基金
重教家风带动全村助学

村口墙上的教育基金奖励名单

核心提示

近期,随着学校陆续开学,偃师市首阳山镇南蔡庄村的大一及高一学生,怀揣着村里的教育奖励基金踏上了求学之路。

说起南蔡庄村的教育奖励基金,与村里第一大姓鲍氏家族尊师重教的家风不无关系。近日,记者走进南蔡庄村,感受鲍氏家族家风的传承及影响。

1 身体力行诠释家训

首阳山南蔡庄村共有6100人,其中鲍姓的就有4000人。

迈进一户村民的家,抬头就见门匾上四个大字——卧雪家风,还来不及咂摸其含义,一位衣着朴素、精神矍铄的老人便迎了出来。他是鲍洪轩,今年78岁,在该村鲍氏家族中德高望重。

“‘卧雪家风’的典故就发生在洛阳。”鲍洪轩说,东汉时期,有个名臣叫袁安,为三国时期袁绍的高祖。有一年冬天,连降大雪,许多人出门乞食。洛阳令巡视灾情时路过袁安家,却见大雪封门,以为他饥寒而死,赶忙破门而入,只见袁安气息奄奄卧在床上。洛阳令问他为何不出门求食,袁安答:“大雪天人人皆饥寒,我不应该再去打扰别人!”后人将袁安宁可困寒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廉洁精神,称为“卧雪情操”。

再往里走,在堂屋的正中有一副对联:立定脚跟竖起背,展开眼界放平心。鲍洪轩说,这对联内容也是鲍氏的家训。无论是门匾还是对联,这些家训均教育族人:做人要端,与人为善。

鲍洪轩之所以在家族中德高望重,除了辈分高,还与他身体力行并教育子女践行家训密不可分。由于擅长书法,每当村里有个大事小情,他总是施以援手、不计报酬,在村里有很好的口碑。

2 家风折射尊师重教

距离鲍洪轩家不远,有一座始建于清朝的鲍氏先祠,里面竖立的石碑记载了鲍氏的族谱与祖训。据石碑记载,其先祖于元末明初自山西迁居至此,至今已有600多年,鲍氏族人根据石碑内容总结家训并编入家谱,不断传承。

“在家训中,尊师重教是一项重要内容。”南蔡庄村党支部前书记鲍根旺捧着家谱说,其中专门有一页“教子箴言”,上书“爱子须教子,惯子如杀子。浇花要浇根,教子要教心……”显示了鲍氏族人对教育的重视。

鲍氏族人的经历也折射出重教的思想。

鲍洪轩的爷爷鲍安国在当地十分有名,在民国时期曾出任河南省财政厅调查员。他7岁开始学习书法,后自立门户,名声渐渐在书法界传开。中年后,鲍安国退居偃师老家,与几名同乡办新学堂教书育人,至今村里许多老人还念着这位“鲍先生”在村里“开风气之先”的义举。

鲍洪轩兄弟三人,年轻时都在村里教过书。鲍洪轩说,只有重视教育,才能让后人不断进步,将好的家风不断传承、发扬。为了勉励村里年轻人,鲍洪轩作了许多催人向上的诗词,并书写、装裱、悬挂,供人参观、学习。

3 传承家训设教育基金

在南蔡庄村村口,篮球场地一侧的墙上写满了文字。走近细看,上面是该村教育奖励基金工作开展情况,清楚地写着捐资助教村民和获奖励师生的名单及相关金额。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鲍少鹏介绍,受鲍氏尊师重教家风的影响,年过八旬的鲍运隆于去年8月发起成立了村教育奖励基金。捐资者都是自发的,最多的捐了5万元,少的有捐5元、10元的,共有300多人捐了43万多元。目前,教育奖励基金针对的是考上高中及大学的学生,还有为村里教育做出贡献的教师,“到目前为止,一共资助了32名学生和12名教师”。

鲍少鹏说,农村孩子要想有出息,离不开良好的教育;而良好的教育离不开好教师。现在,农村教师的待遇不算优厚,所以想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其鼓励,“虽然数额不多,但是个心意”。

目前,该村为教育基金成立了管理理事会,下设理财组、宣传组、社会调查组和督导组,以实现资金严把严用、公开透明。他们希望借助完善的制度管好、用好余下的钱,真正帮到有需要的人。

本报记者 郝洋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