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3月10日 星期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社会各界深入学习贯彻市“两会”精神和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重要讲话精神综述之四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

在我市确立的“十三五”发展“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中,“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重要组成内容。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时的重要讲话强调,生态文明程度更高,就是要着力打造绿色空间、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河洛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连日来,社会各界对市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部署给予高度评价,对河洛大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满怀信心、充满期待。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院长林晓民表示,“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不仅强化了洛阳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色彩,也充分展现了我们贯彻落实中央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省生态建设增绿添彩的决心与担当。

日前,李亚在偃师市调研时指出,要着力打造绿色空间、发展绿色产业,以良好的生态空间创造幸福的生活空间、广阔的生产空间。“洛阳1.5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生态建设的空间载体。”市规划局局长刘德胜说,打造绿色空间是一项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的系统工程。今后,我市将进一步科学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着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生态成为洛阳转型跨越的底色。

李亚强调,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关键是要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并重,兴水活水、造林护绿,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不断提升全域生态建设水平。

“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逐渐显现,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诚如说,要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并重,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防止矿产、森林、地下水等资源过度开发,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可持续。

入春,正值造林增绿好时节。在城市街头,在城郊公园,在高速沿线,在南部山区,覆盖全域的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王立伟说,生态良好,最直观的标志是“绿”起来。今年,我市将完成造林绿化35万亩以上,抚育改造森林160万亩。同时,建议持续完善市场化造林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园林和宜林荒山绿化,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兴水活水是彰显城镇魅力的点睛之笔。作为一名老水利人,洛阳水利工程局工程师成益洋先后参与了洛河市区段多级橡胶坝、引黄入洛、故县水库引水等多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他说,洛阳河湖水系密布,但也存在着水资源总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一方面,要切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一方面,要以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依托河洛水网骨架,持续打造生态屏障,整体提升城镇魅力。

生态城市,不仅仅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更要发展绿色产业,构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

去冬今春,华能洛阳热电项目两台35万千瓦机组正式为新区供热,这两台机组排放标准低于国家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华能洛阳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环保工程师吕占凯表示,公司将持续落实各项环保措施,打造高效、清洁的现代化电厂。他说,洛阳是全省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改善大气质量任务很重,建议持续全面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绿色产业是产业转型的方向,也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市发改委主任张伊民说,我市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已经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全市正在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经济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也将愈加强劲。

前不久,李亚在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要注重把握好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近年,在我市嵩县、栾川等南部山区,越来越多的群众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种植、苗木林果等产业,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栾川县重渡村被誉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村党支部书记贾文献说:“生态旅游让我们摘掉了贫困帽,这漫山遍野的林子就是我们的‘摇钱树’,我们也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大山的生态。”

绿色生活人人有责、人人共享。家住西工区行署路的牛先生是绿色生活的倡导者。他说,大到购买高能效家电,小到减少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用品使用,以至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都是在为绿色发展作贡献,呼吁更多的人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建设美丽宜居洛阳。

打造碧水蓝天,需要法治“护航”。去年实施的新环保法,被誉为“史上最严”。去年一年,全市法院审结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案件135件。河南大进律师事务所律师谢亮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守牢生态“红线”和环保“高压线”,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生产方式说“不”,着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河洛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本报记者 白云飞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