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天气乍暖还寒。在新安县南李村镇懈寺村村头蔬菜大棚里,薛娟等20多名村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在进行蔬菜移植作业。再过40天,他们亲手种植的黄瓜、西红柿等就能上市了。
“新村房子也建好了,从新家来这边打工,几分钟就到了。在家门口干活不耽误干家务,收入也不低,想想就得劲!”薛娟边干活边说。
16日,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懈寺村调研时,叮嘱村、镇负责人要继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扶贫搬迁后,如何让村民不仅“挪穷窝”“换穷貌”,还能“改穷业”“拔穷根”?让我们走进新安县从懈寺村看起。
1 搬得出,整村推进“一个也不少”
液晶电视、布艺沙发、水晶吊灯,宽敞明亮的客厅、布局合理的复式套房……这不是城里的某个高端社区,而是懈寺村村民郭小军的家。
说起住房的事儿,郭小军感慨万千,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按捺不住的喜悦。
“以前在老村住,条件真不行,一下雨交通特别不方便,出门就是泥,还缺水少电。”郭小军说,如今在新村,出门不粘泥,村里还打了一口深井,每家每户都有了自来水。
懈寺村南依西头山,北靠杨岭山,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村内沟多、坡多,210户村民散居在沟沟壑壑中,户与户之间最远的相距4公里。
“200多户人家吃水、用电都是难题。部分村民住的仍是烂土窑,每逢大雨天,住在里面提心吊胆,村民搬迁意愿强烈。”60多岁的懈寺村支部书记李根龙说。
自然环境恶劣是新安县不少村落贫困的原因,新安县开出的药方是“整村推进、异地搬迁”。
2011年,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李根龙请专业设计团队量身制订了新村建设方案,厅堂、小院、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户均建筑面积266平方米。2013年,搬迁120户;2014年,搬迁84户;去年又建设周转房68户……如今,分散在6平方公里内的懈寺村村民住进了现代化的砖瓦新居。
2 留得住,发展“三业”实现家门口就业
从低矮的平房住进复式“小洋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新问题随之出现:如何解决家门口就业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新安县扶贫办主任梁幸福说,异地扶贫搬迁要与“三业”(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相结合,打造整县脱贫的支柱产业和多元富民产业。
懈寺村距离县城仅5公里,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
“大棚蔬菜种植劳动量小、收益高,搞这个准行!”李根龙大腿一拍,有了灵感。
去年,通过实施土地流转,李根龙把土地种植结构调整为发展经济林和蔬菜基地。此外,村里先后铺设道路3.3公里、架设电线4公里,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为外资注入“筑巢”。
“建蔬菜大棚不能离市区太远,当初就是相中这里的地理位置和水、电、路基础设施齐全。”来自花沟村的大棚种植大户侯旭辉说。
去年,侯旭辉投资300余万元,以每年每亩300公斤小麦的价格在村里一次性承包了80亩地,建成30个温室大棚,让村民不出村就有活可干。
3 能致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求增收
“一期的30个大棚是村子的试验田,村民现在还处于学习阶段。”李根龙说,如今,村里几十名妇女在不耽误照顾家庭的情况下,每月还能拿到近2000元工资,待两年后二期300亩蔬菜大棚建起,将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租给农户经营,届时可安置剩余劳动力150余名。
去年,新安县共实施扶贫搬迁845户,巩固和解决温饱5339人。推进整村搬迁,因地制宜实现产业脱贫,在新安县不仅仅是懈寺村。
碾砰村的香菇、寺坡山村的古村游、小河口村的山绵羊……为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各个扶贫搬迁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发展蔬菜、育苗、中药材等种植业,引进香菇、中药材、牡丹等经济作物,挖掘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梁幸福的新年扶贫计划还有几个“压箱底”的“法宝”:依托黄河黛眉山休闲度假区,引导景区范围内贫困人口发展旅游服务业;借助小额贷款等政策融资平台,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发展规模养殖,走出一条创收之路,助力2019年实现整县脱贫。
这几天,眼看蔬菜大棚搞得风生水起,越干越起劲的李根龙又踏上了“招商”之路。“今年准备发展大粒樱桃500亩,把村子打造成县城的近郊游采摘基地,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腰包真正鼓起来!”李根龙充满信心地说。
本报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郭建立 许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