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平
即使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美丽,“绿色”也是公认最美丽的色彩。
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对洛阳实现“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至关重要。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就此强调,关键是要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并重,兴水活水、造林护绿,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不断提升全域生态建设水平。
绿色生态,是洛阳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并非易事。
从国家到地方,“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已成共识,“转不转”不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转”。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指出:“还有部分人认为环保是包袱,抓环保就会影响GDP,就会影响发展,存在着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问题。”问题的背后,是一些人还没完全吃透“绿色发展”的内涵,要么把环保与发展简单对立,要么还不具备“从环保里挖GDP”的思维和能力,也因此,一遇到环境治理的瓶颈问题就束手无策,环境与发展的天平也容易发生倾斜。
比如:秸秆焚烧是雾霾的重要成因,各地重拳治理之下仍屡禁难止。需要我们深思的是:一味硬堵,而不是帮助群众给秸秆找出路、找财路,会管用吗?再比如:对一些污染企业,有的执法部门出于地方利益保护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执法力度时大时小。对此,我们需要认真考虑:让环保执法“长出牙齿”固然重要,但怎样才能帮助企业破解资金、技术、政策等瓶颈,真正换上“绿色动力”,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绿色发展的理念就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事实上,绿色发展理念不局限于环境保护,更不是与经济发展相对立,而是关涉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等,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最终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用老百姓的话说,眼中要见“绿”、手中要有“富”。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