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弯弯坡漫漫。近日,记者翻山越岭来到新安县城西北50公里的石井镇寺坡山村,村里石房石屋比邻而立,石墙石院随形而就,石块道路阡陌交通,鸡鸣犬吠不绝于耳,俨然大山深处的“石头部落”。
村里有个养殖场,是村委会主任马红北的家业。如今,为了村庄整体旅游开发,养殖场大部分已经腾空,这让不少村民为马红北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对他多了几分敬意:“干部的境界就是不一般!”
46岁的马红北曾是一名货车司机,靠给人拉煤炭、运沙石为生。2007年煤矿关停后,他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仅靠几亩薄田难以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销。
几经考虑,马红北向亲友借了5万多元钱,回到村里建圈养猪养牛。“地里打的粮食吃不完,大堆的作物秸秆没处使唤,我就想起搞养殖了。”他说。
辛勤的劳作,让马红北逐渐富裕起来,但寺坡山村依然贫穷:四面环山,土地贫瘠,吃水困难,买桶油也要赶到20里外的镇上;部分院落杂草丛生、房屋坍塌,曾有不少村民靠给人当上门女婿或养子维持一家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非常低……
再看看紧挨着的龙潭沟村,曾经也是“山清水秀风景好,只见大哥不见嫂”。该村自打进行旅游开发后,80%以上的村民都在从事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多数农户家里买了小轿车,早已从“光棍村”转身成了远近闻名的“小车村”。
2013年8月,因石头建筑和石头设施丰富,寺坡山村被住建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村子逐渐热闹起来。村里的石器和土鸡被定格在游客相机中,闲置的石窑洞成为游客歇脚的好去处,村民的鸡蛋面和山野菜成为“香饽饽”,玉米、绿豆、小米再不用运到山下卖了,前来洽谈的开发商络绎不绝……
2014年7月,一家公司为寺坡山村量身订制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认为村子传统民居和农耕文化保存较为完好,又紧临旅游景区,适宜进行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和综合采摘开发。同年11月,马红北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他更坚信“龙潭沟村能吃‘旅游饭’,寺坡山村也一定能。”
“游客要是一进村就闻到一股异味儿,谁还愿当回头客呢?”马红北决定将自己的养殖场外迁,尽管废弃的圈舍和养猪设备价值在10万元以上,“咱是大山的儿子,不能看着村民们一辈子受穷。”如今,马红北已将存栏的200多头猪陆续卖完。
近期,一家旅游开发公司将与村子签订整体开发协议,寺坡山村的旅游梦近在咫尺,马红北也在抓紧时间为养殖场选择新址。“山还是这座山,人还是这些人,只是活法要变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本报记者 姜明明 通讯员 许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