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曹操临终前留下遗令:“吾死之后,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南征北战、雄才大略,也很重视家风,常在戎马倥偬之中,以家书形式告诫、教育家人谨守家风。曹操的儿子中,曹丕才艺兼备,曹植才高八斗,曹彰武艺超群……这些都跟曹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匡励”诸子
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他选择继承人的标准是:德行堂正,深明法度。
曹操20岁出任第一个官职——洛阳北部尉。当时,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一时间,“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多年后曹操在给其子曹植的一封书信《戒子植》中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意思是:我过去当顿丘县令时,年仅二十三岁。回想那一时期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愧对今天的。你今年也已二十三岁了,能不以此自勉吗?这封家书言短意长,满怀着一个父亲对儿子上进的期待,还有“向我看齐”要求。
曹植曾在诗中写道:“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意思是既然名字已列入食国家俸禄的军册中,就不能把个人私利看得太重。可见,他颇受父亲教育的影响,意识到对自己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
曹操立曹丕为太子后,派北海名士邴原去辅佐曹丕。曹操指示曹丕,要以师傅之礼待邴原。在《转邴原为五官府长史令》中,曹操写道:“子弱不才,惧其难正,贪欲相屈,以匡励之。”意思是:“我儿子懦弱无才,恐怕难走正道,委屈你去帮我匡正勉励他。”遣词用语谦虚诚恳,寄托着曹操对培养接班人的殷切期望。
用人从公
本来,一般家庭的家风中是不存在“用人”内容的,但曹操位高权重,如何对待人才,事关天下安危,因而曹操在给儿子们的家书中,屡屡强调用人不私、唯才是举的原则,把用人从公作为家风内容来灌输。
他自己在大半生征战和治国中就是这样招徕、使用人才的:不计门阀、资历和德行,不论亲疏、贵贱和敌友,三次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家国同构。曹操的这种治国之策也反映在他的治家风格上。史料记载,曹操共有25个儿子,对于这么多儿子,曹操的态度是:小时候都一样疼爱,长大了看才能,谁有才能就重用谁。
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他曾颁布《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公正,唯才是举,最有才能的人,才配当我的接班人。
可以看出在选人用人标准上,曹操对儿子与对“臣吏”没有区别,唯才是用。这说明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在治理家庭方面的高明与远见。
厉行节俭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从小衣食无忧,但他在生活上养成了节俭自律的习惯。
据《魏书》记载:“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通俗地讲,就是穿戴朴素,衣被破旧,该缝补就缝补。
曹操还把这些习惯作为家风。他在《内诫令》中说:“孤不好鲜饰严具,所用杂新皮韦笥,以黄韦缘中。遇乱事无韦笥,乃更作方竹严具,以皂韦衣之,粗皮作里,此孤之平常所用者也。”意即他不喜欢用装饰漂亮的箱子,平时所用的都以新旧皮革杂糅制成,战时所用的甚至是以竹子编成的。
曹操对嫁娶的奢侈之风尤为不满,他的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为后妃,出嫁时衣饰都很简朴,用的帷帐都是黑色的,随从的奴婢也不过十人,这在当时十分难得。
汉代重礼制,丧葬之礼是重要内容,但节俭成性的曹操是坚决反对厚葬的。对自己的身后事,他在《终令》《题识送终衣奁》和《遗令》中详细地进行了规定:死后,要葬在瘠薄之地,不树不封;穿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葬礼上不能熏香,家里的香在他死后分给妻妾;留下的衣服也分给儿子们;葬礼也不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有人“葬毕即除服”,回到岗位各司其职。
经过大力整顿,曹操在世时社会风气大改,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把尚俭、戒奢付诸实际行动,产生了切实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