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洛阳·民生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3月25日 星期
把村民整体搬迁到乡镇社区,开办电子厂,发展特色种植——
马庵村走上致富路


“从没想过这辈子能住进敬老院,过着吃了上顿不操心下顿的日子。”这是裴秀兰的心里话。裴秀兰今年82岁,是栾川县白土镇马庵村的五保户。多少年来,马庵村村民吃粮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结婚难……被高峻绵长的伏牛山脉困在深山老林中,世代过着艰辛的日子。

从2007年起,马庵村按照扶贫政策,将村民分批搬进了白土镇扶贫搬迁社区,村干部又牵头在社区办厂,在老村种植核桃、杭白菊、榛子等。如今,马庵村不仅摘掉了“穷帽”,还走上了奔小康的致富路。

1 离开穷山沟,搬进新社区

要去马庵村老村,有车也不容易。从白土镇出发,车子行驶在盘山路上,九转十八弯,越往深处路越窄、越险,最窄的地方仅一车之宽,左边是大山,右边是悬崖。

“不要紧,往前走。”带路的马庵村党支部书记牛鸿儒说,这“三轮车路”是用了10多年才修成的。盘旋近半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马庵村老村的地界。

“在村里转一圈,骑摩托车得跑上大半天。”牛鸿儒说,过去,全村5个村民组146户人家分布在方圆10平方公里的两道山沟里,“村里只有一所学校,娃子们上学得跑十来里地,哪家有人生病也是等到挨不下去了才往镇里送,碰到大雪天,根本出不去”。

“做梦都想搬出这穷山沟。”36岁的冯艺霞是马庵村第一批搬出来的村民。2007年,在政府的补贴下,她家仅花费不到6万元就在搬迁小区购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产。令她没想到的是,搬迁小区丝毫不比城里的高档社区逊色——小区沿河谷延伸布局,十多栋5层住宅楼南北通透,宽阔干净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学校、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超市等设施一应俱全。如今,冯艺霞的两个女儿就在社区里上学,步行三五分钟就能到家。

从2007年至2010年,马庵村村民分三批全部搬进了白土镇扶贫搬迁社区。和冯艺霞家一样,村民们都适应了新社区的新生活。

2 开办电子厂,妇女来就业

在白土镇扶贫搬迁社区内,马庵村村委会办公楼的顶层是一个电子厂的车间。42岁的李红香正熟练地操作着设备,检测刚生产出的耳机是否合格。

李红香是马庵村村民,去年5月到电子厂上班,每个月有1400元收入。“都是手头活,一学就上手。”李红香笑着说。她对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十分满意,不担心刮风下雨,也不耽误回家做饭,每月还有固定的收入。

说起在社区办厂,马庵村的村干部可没少费劲。靠在车间的窗户上,牛鸿儒打开了话匣子。村民整体搬迁后,男人们外出干活,孩子们送进学校,留在家里的女人们无所事事。“搬出来只是第一步,还得让大家稳得住、能致富。”他说,村干部们一商量,决定开办个加工厂。

偃师的鞋厂、南阳的绢花厂都是他们曾经相中的项目,可是没基础、靠自身,难!2014年4月,牛鸿儒听说南方一家电子企业正在寻找加工厂,企业提供原料、设备并回收产品。经多番争取后,企业进驻了白土镇扶贫搬迁社区,招募社区里的留守妇女就业,“订单多的时候,6条生产线能解决120余名妇女就业”。

3 发展经济林,“输血”变“造血”

马庵村有2万多亩林坡,如何让村民靠山吃山,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脱贫攻坚,要“输血”更要“造血”,马庵村选择了发展经济林。2009年,村干部凑钱购买了3万棵核桃苗,统一栽种在村里零零散散的680亩耕地里。可种树见效慢、增收慢,为了不让核桃苗“打水漂”,村里不仅牵头组建了嫁接、修剪服务队,提供栽种、施肥、修剪等“全套服务”,还鼓励村民在核桃树下种植杭白菊。

“当年种,当年收,每公斤菊花卖到40元,收益是种玉米的3倍。”59岁的杜君说,2013年他家种了1亩9分地,收入达9000元。更让杜君高兴的是,核桃树也渐渐有了收益。“去年只有300棵挂果,就卖了近1万元,估计今年能挣两三万元。”望着老宅门前的核桃树,杜君眼里尽是期盼。

尝到了甜头,马庵村坚定了发展经济林的信心。“榛子树耐瘠薄,结出的干果易保存,市场前景好,苗木不仅结果还生新苗,卖苗也能挣钱。”牛鸿儒说,2014年,经多方考察、试验,他们找到了合作伙伴,在村里的荒地、林坡上栽了1万多棵榛子树。

“村里统一收集荒地、林坡,等见到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后,再归还村民。”牛鸿儒说,这些年种树,他总结出了经验——要像看孩子一样看好每一棵树苗,“每棵苗从种上就要建立一个档案,陪着它长大,不放弃任何一棵”。

耕地种核桃,坡地种榛子,社区办工厂,服务队的业务也开展到了外乡……马庵村正大步走在致富的路上。

本报记者 朱艳艳 通讯员 丁文献 白佳丽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