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近日刊发《重渡村的精准扶贫》一文,读来令人受益匪浅。时任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的马海明,在当地不少干部群众“还没睡醒”的时候,敏锐意识到在这里发展旅游业的光明未来,并认定“要拓荒重渡沟,先得拓群众思想上的‘荒’”,最终找到了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脱贫新路子,使重渡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乡村干部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和主心骨;二是扶贫必须先扶“志”。
焦裕禄同志说,干部不领,水牛掉井。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靠党的领导,要提高领导水平。没有领导,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乡村干部经常与农村打交道,他们对本地区如何脱贫最有发言权。乡村干部的思想、行动必须走在群众前面,坚持眼睛向下,引导群众,发动群众,说服群众。各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不但要有“先行先试”的勇气,“先知先觉”的智慧,更要有“滚石上山”的精神,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当然,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近日在洛宁县调研时强调:“帮扶都是外在的,真正脱贫更离不开内在因素,希望每户农民都能掌握更多技术。”诚然。扶一个人站立容易,扶一个人不倒很难,扶贫工作抓了好多年,有些贫困户就是扶不起来,根源就在于有的人坐吃山空,养成“等靠要”懒汉思想;有的人惰性难改,甘当“贫困专业户”。特别是在一些边远村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进取意识不强、脱贫意识淡漠,这是扶贫工作中的最大拦路虎。思想的贫困比现实贫困更可怕。我们要像马海明同志那样,高度重视精神层面的帮扶,全力拓群众“思想上的荒”,着力解决因精神萎靡、观念陈旧、思想封闭等原因导致的“扶不起来”“脱贫返贫”等难题。治贫治根,扶贫扶志,这样贫困群众才能打开“总开关”,提起精气神,走上致富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说,“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正好点出了重渡村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应成为全市脱贫攻坚战中的基本遵循。 (作者单位:伊川县交通运输局)
《河洛观潮》旨在为洛阳发展汇集更多智慧、发出更强声音、贡献更大力量,助推洛阳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来稿请发送至dengdehong@163.com。也欢迎广大读者通过“洛阳日报”微信公众号(lyrb0379)或“洛平”微信公众号(luoping20112015)与我们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