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不久闭幕的市“两会”,明确了洛阳市“十三五”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就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加快构建九大体系为支撑,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
本报今起刊发市委党校组织撰写的关于学习贯彻市“两会”精神的署名文章,以期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市“两会”精神、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目标有所裨益。敬请关注。
奏响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强音
洛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 王洲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市委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发展体系为支撑,着力实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力拼出洛阳发展的新天地。
一、“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硬任务
一是硬在经济发展速度、产业优化水平要高于全省平均线,巩固洛阳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据测算,未来五年洛阳经济总量年均增长9%。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总量稳居中原经济区第二位、占全省的比重在10%以上。
二是硬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有显著提高,让洛阳人民过上好日子。洛阳在今后五年要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任务,就业岗位持续稳定增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是硬在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让洛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城市更宜居。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要超过50.5%,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明显提高,成为中西部地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样板。
二、“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基础来自于我市“十二五”发展的巨大成就。我市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稳增长、保态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调结构、促转型,产业升级加快;打基础、强支撑,城乡一体化水平提升;办实事、惠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转作风、提效能,机关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基础来自于洛阳综合实力的提升。洛阳市经济总量已经突破3500亿元,是2010年的1.5倍;人均生产总值52287元,是2010年的1.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686元和10667元,分别是2010年的1.6倍和1.9倍。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
基础来自于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工业基础、科技实力。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是洛阳的国际名片,知名度越来越高;“共和国长子”曾经是洛阳的自豪,应该成为洛阳今后的骄傲;12个国家级科研院所、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5万名专业技术人员,让洛阳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之城。
三、坚定“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
奏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强音,我们有信心。信心来自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来自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洛阳政令畅通、落地生根,来自于洛阳人的传统和作风,这些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信心来自于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始终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坚定的政治自觉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真正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信心来自于新的发展理念指引和“十三五”规划的科学谋划。我们坚持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理论保证。
信心来自于不服输、敢担当的洛阳性格。洛阳人不服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性格,为我们咬定“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强大的自信力。
落实创新发展理念 构建现代创新体系
洛阳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主任 冯小六
“科技创新能力更强”是洛阳“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更强”目标,离不开现代创新体系的构建。
一、创新发展理念是核心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上千次之多,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也被提到了59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论述,涵盖了创新的各个方面,既有关于理论、制度、实践上的创新,又有经济、科技、人才、文艺等方面的创新。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的是创新”。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强调,要牢牢把握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二、洛阳创新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众所周知,洛阳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现有各类科研机构600多家,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院所14家,还有4所高校、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众创空间。洛阳的科技人才密度都是高于全省,甚至是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因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洛阳大有可为。
洛阳创新发展的机遇也是千载难逢的。自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经出台至少22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这些文件正在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对创业创新起到积极作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有利于我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突出创新驱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我市实现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放大开放型经济红利。河南自贸区边申报建设,边先行先试,以求创新体制机制,必将为洛阳的创新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洛阳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的措施
建立健全创新制度和创新服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让企业和个人敢于尝试破解发展难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构建创新资本活跃、孵化主体多元、创新服务专业的复合生态系统,促使各类创业创新要素共生互助、聚合裂变。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引导鼓励企业统筹利用创新资源。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培养创新型企业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集中统筹配置创新资源,聚焦优势产业,强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设计,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施关键领域创新工程,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
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河洛英才计划”。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流动机制、报酬机制、奖励制度,建立科学用才机制,打造人才高地和“白领城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汇聚各类创新要素,建设洛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优化各类创新要素配置,坚持改革推动、需求导向、政策协同、开放共享,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业创新精神,营造支持创业创新社会氛围。
推动开放式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改进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层次,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推进技术创新转移和创新合作,促进军民融合和成果共享,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研究基地,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洛阳市委党校办公室 彭永
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应该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作用,在科学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进程中更好地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蓄动能,不断提升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十二五”以来,洛阳市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全力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县域城镇内涵式发展,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均有较大提升,全市城镇化率由44.33%提高到52.6%,城镇承载功能明显提升。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城镇化水平低、质量不高、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单一,资源配置不均衡,县域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
洛阳应抓住我市成功入选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这个重大机遇,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增效、依法治理,全面建成聚合发展、富有活力、生态宜居、智慧人文的现代城镇体系。
一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增强城镇基础支撑能力。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镇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级城市为骨干、“中心镇”和“特色镇”为节点、美丽乡村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突出产业为基,县级城市主要结合各自优势,着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加工、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并加快与中心城区的产业链接和设施联建。“中心镇”“特色镇”要积极推进产业培育和基本功能建设,形成现代城镇体系的坚实节点。
二是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内在发展层次。创新规划理念,引进先进人才技术,综合考虑城镇功能定位、建设管理等多方因素,把城镇的空间感、协调性、整体风貌和历史“基因”有机融合,进一步凸显洛阳独特的文化、水系、牡丹、生态、宜居特色,并切实维护规划设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是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户籍和居住证制度改革,推动县域城镇“无门槛”落户和中心城区“低门槛”落户,统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实现市民化。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施智慧城市云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创建人文宜居环境。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城镇开发强度,促进产业和功能的合理布局。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基础保障能力。提升生态绿化水平,推进生态水系建设,加快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等的方案制订和行动落实,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五是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实现全面共建共享。要按照政府设计主导、社会积极配合、市民广泛参与的原则,凝神聚力、同心同向地开展工作。各级政府应准确把握方向,提高建设和管理城镇的水平。社会各界应发挥自身优势,为城镇建设提供各项支持。广大市民应自觉提高文明素质,积极参与和监督城镇管理工作。
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
洛阳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 时丽茹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洛阳爬坡过坎、转型跨越、蓄势崛起的关键时期。洛阳提出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其中包括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既脚踏实地,又定位高远,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洛阳有底气。提出这一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源于对实际的清醒认知和精准把握,对洛阳在中原经济区更为科学的定位。确立这样的奋斗目标,是基于“十三五”时期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基于洛阳发展的良好基础、独特优势和难得机遇,是基于洛阳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应有的地位和担当,更是基于洛阳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洛阳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时的讲话,用“四个基于”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目标定位的科学性。
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洛阳有标准。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就是指洛阳要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加压奋进,逐步缩小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对其他城市的领先优势,以发展水平和业绩来提升洛阳的地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有更大的作为。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首先在巩固。近年来,洛阳在中原经济区已经居于副中心的地位,但与区域中心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身后的“追兵”也越来越近,副中心地位并不稳固,随时有被踢出的危险。因此,全市上下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奋发向上,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目标在提升。“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下。”只有不断提升副中心城市地位,才能扩大对其他城市的领先优势,稳居副中心城市地位,进而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洛阳有谋划。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必须走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前列,在各个方面表现出副中心城市的作为和担当。洛阳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自身实际,以新发展体系为支撑,着力实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洛阳有支撑。这个支撑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的新发展体系。构建九大发展体系,既是洛阳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完成的重大任务,也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更是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加快推进九大体系构建,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就不是空中楼阁、水中望月,而是有着坚实的基础和牢固的支撑。
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洛阳有信心。信心除了来自于洛阳“十二五”时期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更来自于民心。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关乎洛阳700万人民的幸福,是每一个洛阳儿女的愿望和期盼,也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创造,共建共享。洛阳发展始终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心的汇集、力量的凝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关键在党的领导,根本保证在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助力洛阳跨越发展
洛阳市委党校教务处 马俊平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洛阳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今后五年,洛阳要拼出一片发展新天地,就必须强化体系支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洛阳具备良好的基础:一是产业不断转型,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二是产业层级逐步提升,工业加速转型升级;三是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同时,洛阳科技实力雄厚,第三产业增速良好,具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良好条件。
但与此同时,洛阳工业结构长期“偏重”,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受宏观调控影响加大,结构调整在短期内很难到位,这些都将对我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生较大影响。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关键是要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高效农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提升洛阳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要“双轮驱动”。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必须强化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型产业培育“双轮驱动”,突出自主创新、承接转移、集约集聚、改造提升、龙头带动,实现工业结构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转变,推动“洛阳制造”向“洛阳智造”转型,打造先进工业体系。以智能化提升、信息化植入为重点,着力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大型化、高端化、绿色化为导向,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石化煤化产业基地;坚持外引内扩、软硬兼顾的方针,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依托我市材料产业优势,打造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坚持设备制造与开发利用并重,打造有重要影响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此外,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建材工业等其他产业。
二要融合提升。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提升“洛阳服务”水平,打造“洛阳服务”品牌。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水平;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顺应信息技术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进商贸服务、健康服务、住宿餐饮、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消费热点,满足高端消费需求,着力形成以业态创新为支撑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三要调整转型。坚持调结构、转方式、增活力、提效益、富百姓的总要求,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动农业向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四要谋求突破。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工程,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坚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完善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丰厚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五要集聚发展。持续强化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等载体功能,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四化同步发展的主导支撑。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增强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加快推进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两区”建设,加快企业、项目和资源要素集聚。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让硬环境真正硬起来
洛阳市委党校法文教研部 王鲁豫
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指出,要打开通道、提升枢纽、强化支撑、厚植优势,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着力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硬环境真正硬起来。
设施齐全、服务完善是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舒适的生活需要优质的保障,现在民众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设施建设亦成为影响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洛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按照优化结构、完善功能、适度超前、统筹规划的原则,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现代能源支撑系统、和谐水利支持系统和高效信息网络系统,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就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而言,洛阳有优势。洛阳交通便利,素有“十省通衢”之称,是世界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改革开放后,洛阳交通事业全面发展,铁路便利、民航快捷、公路通达、水路日兴,但洛阳的交通也存在短板,如市区交通不够通畅、航空产业发展滞后、县区景点难以通达。今后五年,洛阳将积极依托旅游资源,发展通航旅游;开辟国际航空市场,完善提升机场功能;加强铁路枢纽建设,增强对外辐射作用;完善公路交通网络,满足城市出入需求;利用特有水资源,培育特色水运;加大市区道路改造力度,实现市内出行通畅;加大公交投放力度,建设畅达公交都市;打造绿色慢性系统,加大“脚印城市”建设力度。
就现代能源支撑系统而言,洛阳需补充。洛阳的化石能源是资源优势,将来则需要加强对其的集约节约利用。与此同时,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我市的不足,“十三五”时期需对其扩大引入、加快发展。现代能源支撑系统离不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护航,因此应积极构建互联网和智慧能源系统,进而建设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
就和谐水利支持系统而言,洛阳有特色。洛阳水资源丰富,有黄、洛、伊、瀍、涧“五水绕洛邑”;洛阳水景观优美,有“九湖九潭十八溪”;洛阳水生态优质,有“一渠三廊多湿地”。“十三五”期间,洛阳将围绕重点水利工程,增强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和保障功能,加快构建复合型、多功能的现代水利网络;强化水安全保障,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区域供水体系;转变城市建设新理念,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就高效信息网络系统而言,洛阳有期待。未来五年,洛阳将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宽带普及范围;完善网络服务中心枢纽建设,打造云服务平台;建设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建设物联网支撑应用平台,实现跨行业、跨系统的信息共享;全面推进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升级与应用,提升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政府需要超前规划、动态评估,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水平。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应用多种融资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建立项目循环储备、规范重大项目审批程序,进而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本版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