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2015年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产品中,我市入选产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其背后,是研发企业的不懈坚持与艰辛付出。
记者在我市一些装备制造企业采访时了解到,由于首台(套)研发投入大、应用推广难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压力山大”。然而,首台(套)产品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市场前景广阔,企业家们一致认为,即使是“咬着牙”也要把首台(套)拿下来。
1 四台样机·一个新品
在偃师市一家鞋厂里,由洛阳新思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我国首套全自动聚氨酯制鞋生产线已平稳运行半个月。
“这是我们研发的第四台样机,之前做了3台。每生产一台我们就放到鞋厂试用,发现问题就推翻重来。”从新思路公司总经理胡洛平的话语中,不难听出这套生产线研发的难度之大。
与此同时,胡洛平监测着第四台样机的运行数据。“平稳运行3个月,这个新产品才算成功,我这心才能真正落地。”胡洛平说。
由于首台(套)产品都是行业首创,没有现成的产品可参考,因此,产品研发的难度远远超过一般产品,企业付出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也远超过一般产品,还面临着研发失败的风险。
为研发我省首台桁(héng)架机器人数控复合镗车加工自动生产线,洛阳瑞恒冶金成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进行了整整3年的攻关。
“市场上没有可参考的设备,我们只能自己一点点试,用废的工件数不胜数,产品面世的时间却一拖再拖。”该公司总经理沙波说。研发时间越久,企业的资金压力越大,因此,他还专门申请了贷款。“我干企业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贷款。”说到这里,沙波语气明显沉重了许多。
中小企业如此,对大型企业来说,研发首台(套)产品同样是个艰难的过程。拥有多年研发经验的中信重工矿研院党委书记、机械院院长姬建钢说,在他看来,企业研发首台(套)产品必须高度重视、严密组织。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对新产品来说都是致命的。
“研发首台(套)产品就像‘扒层皮’。研发首台(套)产品都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要不弄不成。”姬建钢说。
2 信心不足·推广不易
冲破技术难关之后,重重考验仍在前方等待。
事实上,首台(套)研发的高投入还不是企业最头疼的事。如何能使研制出来的首台(套)产品得以产业化和规模化推广,才是企业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中信重工做首台(套)产品经验丰富。直径7.9米×13.6米溢流型球磨机、为瑞典LKAB公司研制的半移动式破碎站等产品都出自中信重工,然而谈到市场推广,他们同样很头疼。
有件事让姬建钢印象深刻。几年前,某公司想要采购中信重工的首台(套)产品,为了打消公司领导层的疑虑,该公司总经理带着工作人员来中信重工现场考察。
实际上,此类事情并不少见。首台(套)产品无运行业绩,质量可靠性、运行稳定性等都饱受质疑。尤其是在和已有业绩的国外同类产品竞争时,国内首台(套)产品竞争优势并不大。
“有没有业绩?在哪里用过?性能怎么样?和国外同类产品比较怎么样?”姬建钢说,只要是首台(套)产品,用户无一例外都会问这些问题,“我们没法回答,因为产品都没有投入使用,我们只有实验数据,这些并不能说服对方”。
首台(套)产品因业绩空白面临推广难已经成了一个共性问题。更严峻的是,市场用户普遍对国产重大装备信心不足。
“国内的产品不一定比国外差,但是用户不信任国产设备。”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从一些企业了解到,近几年首台(套)产品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获得市场认可。打消早期用户的顾虑获得订单,是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最难突破的环节。
3 前景广阔·激流勇进
虽然前路困难重重,但我市企业家依然对首台(套)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
“我给你算一笔账,你就清楚了。”沙波说,采用桁架机器人数控复合镗车加工自动生产线,相当于节省了一车间的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全国400家铝加工企业可以使用这套设备,保守估计,至少有几十个亿的市场规模。
胡洛平心里也有笔账。“我国制鞋厂有3万多家。即使我们只能拿下1000家企业的订单,对于我们公司来说也是不少的收入。”胡洛平说。
“为何要做首台(套)?因为一个企业想打开市场,必须推出新产品。更何况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期限,要想抢占市场,企业就必须不间断地推出新产品。”姬建钢说。
中信重工有成功的例子。以该公司研发磨机为例,从最开始承担外国公司的零部件制造入手,到坚持技术创新并掌握核心技术。时至今日,中信重工已成为全球著名的磨矿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如果不研发首台(套)产品,中信重工的磨机又怎么会有今天?”姬建钢说。
在采访中,许多企业负责人表示,虽然前路艰险,但装备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离不开首台(套)产品这个永恒的话题,这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本报记者 孙小蕊 通讯员 贾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