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洛阳·理论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3月29日 星期

深入学习贯彻市“两会”精神
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目标



注重培育完善制度 构建现代市场体系

洛阳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部副主任 张有立

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是洛阳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重大内容。

一、培育健全的市场主体体系

市场主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市场主体,活力在市场主体,潜力也在市场主体。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让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洛阳市国有企业较多,市场化改革滞后,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要引导驻洛央(省)企持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地方参股的引导服务作用。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和切入点,支持、服务好驻洛央(省)企改革发展,分离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推进驻洛央(省)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加强剥离部分的承接和服务。扎实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市属国有资本按功能定位、行业产业等实施专业化整合重组,打造国有资本统筹运管新体系。

(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消除各种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确立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落实《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立面向民间资本的重大项目发布推介制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能源、水利、市政设施、社会事业、养老及社区服务等领域。

二、培育完善的市场客体体系

市场客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没有完善的市场客体体系,市场经济就是无本之木。

(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和发行债券,推进高收益债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积极推进民营银行的试点工作。加强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我市金融监管体系。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建立健全确权登记、用途管制、市场监管和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体系,统一交易标准,明确交易范围。整合现有一、二级土地市场,对城乡建设用地交易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实施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审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

(三)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

整合现有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综合性或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推动县乡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共就业和服务网络,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四)培育完善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积极培育立足洛阳、辐射周边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培育可以覆盖周边地区的大型农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等,合理布局商品市场交易场所,方便居民日常生活。

(五)建立新兴交易市场

以电子商务为抓手,培育发展新兴交易市场。要做大做强新兴商品和要素交易市场,形成河南新的市场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

三、健全完善市场制度体系

市场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积极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透明公开的市场制度体系,促进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深化价格改革

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重点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进电、气阶梯价格制度改革,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适时开展污水处理费标准调整和再生水价格监督工作等。

(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推进信用信息记录、整合和应用,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加大诚信宣传和教育力度,营造诚信和谐的市场环境。

(三)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化统领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运营和管理,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云平台等信息化基础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互联网核心节点、信息网络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全面提升市场体系建设信息化水平。

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提升洛阳文化软实力

洛阳市委党校市情研究部主任 陈启明

新发展理念,必须有新发展体系来支撑。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之一,是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一条基本途径。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指出,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关键是要保护好、传承好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洛阳的文化名片打造得更响更亮。

如何把洛阳的文化名片打造得更响更亮,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我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河洛文化传承体系。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源,要围绕隋唐洛阳城、汉魏故城、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邙山帝陵等遗址公园建设,加大对大遗址的保护、展示、利用力度;加强对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重要文化遗产,以及历史街区、工业遗产、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彰显河洛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核心和源头地位,突显洛阳儒学奠基地、道学渊源地、佛学首传地、理学兴盛地的独特地位,提升河洛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加快建设博物馆体系。我市现有国有博物馆19家、非国有博物馆41家,馆藏文物40余万件,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博物馆展陈体系。加快中国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洛阳丝绸之路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县级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建设,构建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区域分布日趋合理的博物馆体系;加大文物资源向公众开放力度,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一体化服务;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深化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优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标准,实现文化惠民。

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洛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18%以上的增速,呈现出总量不断扩大、结构逐步改善、速度显著提升的良好态势。“十三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艺术品及工艺美术业、影视动漫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会展业等发展步伐,促进会展业与旅游业、工艺美术业和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推动我市文化产业迈上新台阶。

五是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树立“旅游+”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中心,树立洛阳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新形象;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开发格局,培育特色文化旅游精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开发文化旅游相关业态,深度挖掘、整合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牡丹花卉资源,强化项目支撑和品牌塑造,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六是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文明水平。一方面,要围绕城市视觉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城市精神形象,将洛阳的历史文脉、城市精神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现代发展,突出文化主题,体现人文特征,提升城市景观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要完善文明城市持续提升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道德养成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化创新活动,开展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活动,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弘扬文明新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 打造美丽新洛阳

洛阳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 徐志萍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正是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和生态是须臾不能松劲的两件大事,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

“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写进了洛阳市“十三五”时期“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就此强调,生态文明程度更高,就是要着力打造绿色空间、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河洛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这一目标的提出,既符合中央的发展要求,更顺应了洛阳人民对良好生态的热切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洛阳建设生态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我们拥有水资源优势。洛阳境内河川密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水城。

同时,我们还拥有林业生态优势。目前,洛阳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提升到了5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生态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我们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但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生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水资源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水资源紧缺。我市境内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多是过境水量,小浪底、陆浑、故县3座大型水库蓄水量是河流的调蓄水量,并不都属于我市水资源总量的范围。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0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不足450立方米,属于水资源紧缺地区。二是水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工业和生活污水不能达标排放,大量垃圾直接倾入河道,严重污染水体和水环境,大部分中、小河流的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部分浅层地下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三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灌溉多数仍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普遍不高,城镇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非常突出。

同时,雾霾侵袭,洛阳空气质量状况堪忧。近年,雾霾天气洛阳频繁中招。洛城空气质量指数(AQI)一度呈“爆表”状态。截至2015年12月31日,洛阳市区年度环境空气监测天数为365天,达标天数为211天,达标率为57.8%。

面对挑战,实现“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一重要目标,关键要靠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来支撑。李亚明确指出,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关键是要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并重,兴水活水、造林护绿,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不断提升全域生态建设水平。

首先,要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以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多措并举做好水的大文章,力争到“十三五”末,城市区水域面积占城市区面积8%,人均水面面积达到8平方米,水景观辐射率达到80%;加快生态绿化网络建设步伐,力争“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50.5%,林木覆盖率达到55%;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保护制度。

其次,要深入开展污染防治。积极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环境风险防控工程,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

最后,要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监督和管理,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牢牢扭住建设中欧低碳生态试点城市的契机,不断提升我市的低碳发展水平,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做好示范和样板。

构建开放体系 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洛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赵家国

开放体系是九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快构建开放体系,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才能提升洛阳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才能不断完善洛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才能更好地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十三五”时期洛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

一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切实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节点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的联系,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能源资源、经贸产业和人文交流合作。

二是着力构建紧密的区域协作机制。加快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州现代化国际商都建设,加强智能制造等方面合作,促进洛阳外向型经济发展;强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的合作,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平台

一是着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重点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开放,以高端装备制造、产学研融合发展为引领,着力推进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块空间科学布局和协调运行,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和产能转移机制创新中心,早日把洛阳打造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二是提升开放平台功能。“十三五”时期应将洛阳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公路口岸、综合保税区连片规划、同步建设、互联互通,切实提升口岸功能和口岸经济水平;扩展开放通道。一方面,应加大国际航线航班开发力度,力争“十三五”时期洛阳开通至东亚、东南亚、港台地区多条国际航线。另一方面,应扩大公铁、海铁联运规模,努力构建多元化进出口物流货运通道,使洛阳开放通道更宽、更快捷。

三是切实提升通关效率。营造货畅其流、人畅其行的便利通关环境,更好地为洛阳外贸企业和进出口货物提供通关服务。

三、加快培育开放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是着力推进开放招商。创新招商模式,加强与行业龙头、技术龙头的战略合作,努力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群”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深化重点产业招商。借助牡丹文化节等开放招商平台,扎实做好专题招商,持续开展十大重点产业招商行动,努力提高合同履约率和项目开工率;积极拓宽开放领域,推动外贸持续增长。

二是着力推动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要大力推动洛阳龙头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促进成套工程装备出口;引导农用机械、工程机械、水泥等强势产能企业走出国门,兴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投资项目,拓展企业生存空间。

三是切实扩大对外劳务合作。大力开拓高端劳务市场,提高劳务输出附加值,形成多元化的国际劳务合作新格局。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洛阳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 张红涛

共享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就要更加注重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时强调,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围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把脱贫攻坚摆在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以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摘帽为目标,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坚持“转、扶、搬、保、救”五措并举,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31.68万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

二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行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以大众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扶持政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巩固提升基础教育,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建立具有洛阳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提升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四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机制,全面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分配差距,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逐步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供养、住房、医疗等专项救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坚定不移推进保障房建设,全面实施城中村、旧城、棚户区改造工程。

六是推进健康洛阳建设。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广应用全民健康信息保障工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全面两孩政策。

七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做到立法、司法、行政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推进平安洛阳建设,筑牢科学管理的安全红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编制全范围公共安全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八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积极实施各类文化惠民工程,今年要加快市文化馆、少儿图书馆、非遗展示馆和1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步伐,确保市曲剧团、豫剧团多功能演示厅尽快建成投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民健身示范市顺利通过验收。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厚植发展优势

洛阳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吕海霞

从需求侧刺激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时指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关键是要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洛阳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洛阳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

一、去除无效供给,提升供给质量。对资不抵债、没有任何有价值资产的关停企业,在评估风险成本和妥善处置员工的基础上,履行相关程序后实施关闭破产。对仍有一定价值资产的关停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以多种方式盘活有效资产。创新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第二产业向集群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二、防控金融风险,盘活信贷资源。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各区、县政府对接,对债务规模较大并有三家以上债权银行的风险企业成立债权人委员会,由债权人委员会集体研究确定增贷、稳贷、减贷、重组等处置措施。对主动退出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对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而当前投入不足的企业,债权人委员会要通过组建银团贷款或建立联合授信机制等方式继续给予支持。对于已停产或半停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要稳妥有序推动其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堵住资金流向低效产业。

三、降低企业成本,增强赢利能力。坚持“减负”“解难”“放活”原则,从以下五个方面降低企业成本:一是由市场调节辅之政府服务继续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二是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税费减免政策,加速资产折旧,降低企业财税成本;三是根据利率市场化和降息政策,与金融机构对接沟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四是落实国家有关养老保险改革政策,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五是简化行政审批,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缓解就业压力。坚持“区域错位发展、产业顺次发展、重大项目优先发展”的策略,坚持消费性服务业、商务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精神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以建设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为目标,以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为载体,做大餐饮、娱乐、家政、房地产等消费性服务业,做强金融、信息、财税等商务性服务业,拓展现代物流、生产工艺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旅游、培训、健康等精神性服务业。

通过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有效供给水平明显提高,过剩产能稳妥有效化解,各类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促使洛阳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洛阳市委党校法文教研部 刘俊月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一、洛阳脱贫攻坚战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是时间紧。中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时间节点是2020年,从现在算只有不到5年时间。结合洛阳要实现“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脱贫攻坚只能提前不能拖后。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决胜阶段,时不我待。

二是难度大。脱贫工作越是最后阶段,难度越大。直到目前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群众,有的有智力或体力上的缺陷,有的疾病缠身,有的年老体弱,有的文化水平较低、缺技术、少资金,还有的不肯吃苦缺少干劲。近几年经济下行,也影响到各县脱困资金的投入,无疑增加脱贫难度。

三是观念旧。表现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缺少统筹谋划,缺乏主动作为;精准扶贫认识不到位,措施跟不上;扶贫项目落实不够及时,难度较大。

四是队伍弱。基层扶贫部门人员结构老化,适应新变化能力不强,人员编制不足,随着扶贫项目增加,业务范围扩大,扶贫任务加重,人少事多的矛盾凸显,致使工作疲于应付,效率低下。

二、打赢洛阳脱贫攻坚战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具体讲有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不仅要组织动员整合各方面扶贫资金,加大扶贫投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还要组织动员年富力强、作风务实的优秀干部,投身贫困一线。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产业扶贫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要积极培育支柱产业,着力打造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优势产业,拓展延伸相关产业链。譬如:栾川、嵩县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偃师、伊川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孟津、洛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等。

切实做好智力扶贫。扶贫攻坚战的目标,是永久脱贫,不是短期“脱帽”。脱贫要去“贫根”,扶贫必先扶智。一是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就是要让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基础教育,阻断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二是完善落实贫困家庭助学政策,拓宽助学渠道,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失学、辍学;三是进行科技文化扶贫,对贫困家庭进行免费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发挥自身潜能,走自我脱贫之路。

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一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普遍,在当前新农合基本全覆盖的情况下,要着力解决贫困人口大病致贫问题。二是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低保范围,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对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政策性保障兜底。三是做好社会养老,解除贫困人口后顾之忧。

(本版内容有删节)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