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体谅、父慈子孝,家庭成员相隔甚远却十分和睦;勤俭持家、书香传家,孙辈们在求知报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近日,记者前往高新区创业路社区81岁老人白秀堂的家中,聆听他们的家风故事。
响应号召,进疆支边
客厅桌子上,摆着老人前不久重回故地带回来的新疆核桃,墙上、影集中,一张张照片定格下支边时风华正茂的岁月。
白秀堂是新乡人。1959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前往新疆,边疆的美丽风光和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吸引着他的目光。经人介绍,他进入了乌鲁木齐市一家汽车修理厂,成为千千万万支边热血青年中的一员。
1962年,国家号召广大青年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这一次,白秀堂没有犹豫,来到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四九团。
“去团场的时候,我带了一箱子的书,都是自己比较喜欢的唐诗宋词,还有毛主席的诗词,没想到这还帮助我解决了个人问题。”白秀堂笑着说。
旁边,76岁的老伴儿黄素兰记忆犹新:“我1956年响应号召从家乡山东去了新疆,他来了之后,有同事知道他有不少书,就叫上我一块去借书看,慢慢就熟悉了。”
1962年年底,两人结婚,第二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起名的时候,白秀堂动了心思:国家遭遇了一定的困难,但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越是在这时候,越是要抱有希望,看到光明,就叫白光明吧。
孝老敬亲,子女同心
家中的相册里有一张照片,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孩子们看的次数可不少。照片里,是白秀堂搀扶着一位老人下台阶的场景。
“在我旁边的是我岳父。”白秀堂打开了话匣子,1997年,他和老伴儿一块回山东看望岳父,年迈的岳父黄茂修听说邻居家孩子带着老人到北京旅游,面露羡慕。白秀堂当即做了决定——带着岳父去北京看看。
他们去了北京的不少知名景点。在天坛,白秀堂右手拿着水杯和衣服,左手小心搀扶着岳父,缓步走下台阶。白秀堂的侄子按下了相机快门。
目前,白秀堂的5个孩子中只有大女儿在洛阳。2014年,白秀堂和老伴儿在洛阳买了房子,大儿子白光明不声不响给装上了空调,大女儿白光玉送来两幅自己的十字绣作品,在河北工作的三儿子白玉平、在上海工作的小女儿白玉玲都给老人添了钱。
在客厅墙上,一个大“福”字分外显眼,两边两句话: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是在北京工作的二儿子白石当时托人书写后送给二老的。
书香传家,勤俭持家
白秀堂本人和3个儿子、1个女婿都是党员,他家是名副其实的党员之家。
家中客厅书橱藏书不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本草纲目》《封神演义》等书籍格外显眼。
以书香传家,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除了三儿子白玉平的儿子还在上初中,其他孙辈全是大学生,小女儿白玉玲的儿子易居白目前在同济大学就读,二儿子白石的儿子白青宇目前在天津上大学。黄素兰依然记得孙子幼时的一件趣事儿。
原来,白青宇上小学时和爷爷奶奶一块生活,袜子有破洞,黄素兰总是一遍一遍给孙子缝补,直到有一天,白青宇说:“奶奶,袜子补得多了,有点儿硌脚。”
黄素兰说,虽然那时候孩子对勤俭二字感受不深,但伴随着年岁的增长,在生活中都自觉地践行勤俭持家的家风。
大女儿白光玉说,两位老人从小就教育他们和孙辈,生活要简朴,能用的东西不要浪费,现在条件好了,孩子们想给老人添件新衣服,老人们也总是推辞。
“孙子白青宇说想去当兵,像我们党员之家的孩子。既然是党员之家,咱就更得传承好和谐包容、勤俭持家的家风。”白秀堂端详着去年新拍的全家福说。
本报记者 苏楠 通讯员 杨保国 闫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