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天辟地的伟大诞生,到迈向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95载风雨沧桑,印证着众望所归的历史选择、满满厚重的历史自信、重若千钧的历史担当。今天,本版选取了部分红色图书,与读者共同重温革命历史,传承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情怀、责任与担当。
——编者
红色图书解读信仰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今天我们选取了部分红色图书,让大家通过阅读的方式,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红船》:以创新视角艺术再现建党伟业
作者:黄亚洲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嘉兴南湖的“红船”之上,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启航。2005年,习近平首倡“红船精神”,他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作为一部以长篇小说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的大型文学作品,《红船》是对这一精神深情而有力的阐释。
《红船》着眼于大事,落笔于伟人,全景式描绘了1919年到1928年这10年的中国革命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历史进程和劈波斩浪的艰难与辉煌。作者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用透彻的领悟与妙笔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百余位个性鲜明、命运迥异的历史人物,写他们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和革命洪流中的思索与进取、沉浮与抉择,重点描写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中山舰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事件的前因后果,十年中的大事无一遗漏,脉络清晰而自然。《红船》是一部既具有文献价值,又富有思想内涵的长篇佳作。
◆《亲历建党》:反映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作者:苏若群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本书采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等数十名建党亲历者的口述历史,再现1921年前后各地党小组成立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程。
本书中这些亲历者的说法或互证,或矛盾,折射出历史原生态的复杂。而正是通过这些建党亲历者的口述历史,我党早期成立的脉络则更真实与清晰。口述历史中反映出来的早期共产党人为党和国家赴汤蹈火的精神,值得当代每个人思考。
◆《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历史事实
作者:王中亚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1920年年初,《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出台,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热潮,大批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开始倾向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在上海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其后,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各地纷纷建立,旅欧青年张申府、周恩来、蔡和森也在法国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尤以李大钊跟陈独秀南北呼应,即“南陈北李”。
1921年7月,随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中共一大终于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以此为背景,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历史事实。
◆《打铁还需自身硬》:堪称“党校的第二课堂”
作者:曾峻 朱亮高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由曾峻、朱亮高组织上海市委党校青年骨干教师撰写。本书在保留了理论思考方面的学术性、严肃性的同时,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堪称“党校的第二课堂”,让广大党员身临其境理解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本书围绕党员的身份意识、党章意识、使命意识、底线意识、行动意识,从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遵守党员的根本行为规范、自觉肩负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始终守住党纪党规的基本底线、不断追求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迈开践行党员标准的整齐步伐等方面展开,层层递进,阐述了今天如何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党员。
◆《大视野: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全新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作者:牛先锋 王泰泉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从1921年到2016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5年的辉煌历程。这95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作者站在21世纪的全新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以党史的重要时间段为历史节点,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党史大事件,通过准确的史实、清晰的主线叙述历史事件,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并与世界格局、中国社会的变迁相关联,用“人心向背定兴亡”的铁律和“于曲折反复中进步”的宏大视角,系统阐述了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对党史问题进行准确解读
作者:谢春涛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为什么没有像苏联东欧共产党那样垮台,为什么能够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为什么能把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能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为什么能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为什么能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为什么能使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为什么能赢得如此多的发展中国家支持,为什么能高效抗震救灾和成功举办奥运会,为什么能管理好有近八千万名党员的大党……
本书将广大党员群众关心的13个重大党史问题,通过客观分析,准确地进行解读,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丰功伟绩和成功经验。 (本报综合)
梳理峥嵘历史 提供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出版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时近6年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于近日正式出版。这是继《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精品力作,是广大党史和出版工作者献给党的生日礼物。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记述了党从1921年成立至2012年十八大召开90多年的历史,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该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党风雨90载峥嵘历史,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是权威性和普及性相结合的党史基本著作。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既充分反映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又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做到讲成绩不夸大其词,讲问题不文过饰非。”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欧阳淞说。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的基础上,将时间节点延伸至党的十八大,增写了党最近20年的辉煌历史。该书为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历史经验宝库中学习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资源和路径,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看来,这部党史著作“文字平实、精炼而顺畅,遣词造句比较考究”。“同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全书采用双色印刷,每个章节都撰写了提要,配有大量图片、图表,增强了全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说。 (据《人民日报》)
《邓小平传(1904-1974)》(节选)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这时,和邓小平一起在这里做工的中国勤工俭学者有三十多人。他们有的做车胎,有的做雨衣,有的做防雨用的套鞋。
邓小平被分配到制鞋车间工作。每日工作十个小时,开始实行计时工资,熟练后实行计件工资。劳动强度虽不大,但节奏很快。据当时和邓小平一起做工的郑超麟回忆说,邓小平心灵手巧,一般人每天只能做十双鞋,而他可以做二十多双,可以挣十五六法郎。这样,一个月除去开支,还可以结余二百多法郎。
邓小平等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生活状况有了改善。他们住在离工厂不远一个小树林中的木棚里,走五分钟可到工厂,住房不要钱。三十多个人住在一起,合伙吃饭,推举两个人做饭,照工厂计时制支付工钱,伙食账目月底公开。每人每天伙食费三个法郎,早晨是咖啡、面包,午、晚两餐有肉吃,饭也能吃饱。和邓小平同住一个木棚的有郑超麟、汪泽楷、李慰农、尹宽等人。郑超麟后来回忆说:“在三十几个学生当中,邓小平的年龄最小,除他外,恐怕都是二十岁以上的人了。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就是把他当作小孩子,喜欢同他讲话,同他开玩笑,同他玩。”从同学的记忆中,可以看到邓小平年轻时的性格是非常活泼开朗的。
还是在巴黎的时候,邓小平不得已曾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寄点儿钱来。邓小平父母收到信后又卖掉了一些谷子,凑了一些钱寄给他。邓小平收到这笔钱时已是1922年的秋天了。有了这笔钱,加上在哈金森做工的积蓄,邓小平又萌生了求学的念头。
1922年10月17日,邓小平辞去了在哈金森橡胶厂的工作。11月23日,他去塞纳,想进入夏狄戎中学上学,最终还是因为钱不够,没能入学。邓小平的求学之梦彻底破灭了。
辗转两个多月,1923年2月1日,邓小平又回到夏莱特,再次进了哈金森橡胶厂,继续在制鞋车间做工。
一个多月后,他于3月7日离开工厂。这次工卡上注明他离开的原因是:“拒绝工作。”也许是厂方对他这次突然离厂表示不满,在他的工卡上还写道:“永不录用。”这时,邓小平之所以自动放弃这份还算不错的工作,不再是为了求学,而是为了追求一个新的人生梦想。
就在邓小平在国外奋斗的时候,中国国内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新的可以信赖的政治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的前途有了光明和希望。
中国共产党在欧洲的建党活动也在旅欧进步学生中开展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广为传播,一些进步中国学生先后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走上革命道路。他们不少是五四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在国内已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其中著名的有赵世炎、周恩来等,他们是留法勤工俭学者中最早一批中国共产党员。
《习仲勋传》(节选)
●作者:《习仲勋传》编辑委员会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春节后的首都北京,虽然天气寒冷,但已透出春天的气息。习仲勋怀着对首都的深情眷恋和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心,从河南洛阳再度回到北京。这次中央召习仲勋回京,是为了要他参加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978年2月24日至3月8日,习仲勋作为特邀委员,出席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当习仲勋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时,那些熟悉他的同志,都十分惊喜。对他们来说,历经劫难,九死一生,今日能得以相聚,实在是一大幸事。这次会议一致选举邓小平为全国政协主席,习仲勋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与此同时,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也同时举行。习仲勋列席这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还选举叶剑英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在会议期间,叶剑英亲切接见了习仲勋。他一见到习仲勋不禁愣住了,惊讶地说:“仲勋同志,你备受磨难,身体竟还这么好!”习仲勋激动地望着年逾八旬的叶剑英,由衷地感谢他在百忙中接见自己,简要地汇报了自己的情况……
叶剑英接见习仲勋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习仲勋被错误审查关押十六年后刚刚恢复工作,另一方面是他希望习仲勋到广东去工作。当时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韦国清身兼数职,既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时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时还兼广州军区第一政委……
4月5日,习仲勋从北京乘飞机抵达广州,一到住地就投入紧张的工作。
4月6日下午,在中共广东省委四届一次会议上,韦国清当选为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当选为第二书记。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任命习仲勋为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2月任主任)。会后不久韦国清返回北京,广东的工作由习仲勋主持。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省委的工作上,省革委会的日常工作则放手由刘田夫负责。
这时,习仲勋身体虽然还好,但毕竟六十多岁了。广东省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创伤累累,百废待兴,百乱待理,局面纷繁复杂,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正像他所说:“我到广东前,已经十多年没有工作了,一下子到位置重要而情况又比较复杂的地方工作,在当时难度毕竟是比较大的。”面对这种情况,习仲勋义无反顾地“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革命胆略、远见卓识、大无畏气魄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既沉着面对,又雷厉风行,团结省委一班人,稳住大局,励精图治”。
习仲勋上任不久,叶剑英就到广东视察工作。叶剑英在听取了习仲勋关于广东工作初步设想的汇报后,以六句话相赠:“深入调查研究,稳妥制定计划;及时报告中央,按步执行实施;分清轻重缓急,注意保密安全。” 习仲勋在广东工作期间,一直把这六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