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平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市场预期就越好,转型升级就越快。
洛阳已统筹谋划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1+N”政策框架,构建起顶层设计。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强调,各级各部门必须突破难点、集中攻关,在落实好去库存、降成本等既定措施的同时,更加突出积极稳妥去产能、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等重点工作。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抓准、抓住、抓好重点去发力,是保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获得全胜的关键。
从全国层面看,“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必须全面推进,当然,落实到一个地区又会有所侧重,各阶段也有不同的着力点。具体到洛阳,能否在战术上抓住关键点,是对我们能否坚持好重点论、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打好歼灭战的考验。
积极稳妥去产能是“硬骨头”。
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比如:一些产能过剩领域的企业,亏损加大,拖欠的工资增多,银行很痛苦,职工也很痛苦,而且越拖越痛苦。怎么办?长痛不如短痛。“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现在“去”到位,以后才能够“进”得好。
当前,洛阳在煤炭、水泥、粗钢、平板玻璃、电解铝等多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我们要淘汰落后产能,在全面调查摸底基础上,分业施策,因企制宜,提高准入门槛,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另一方面,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结合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双轮驱动”“双向发力”“双高引领”“双赢并进”的发展思路,推进产品和服务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整体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是当务之急。
“僵尸企业”是整个社会财富的“吸血鬼”,本来已“死”在那里,还有必要再维持吗?是等着这类企业把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拖垮,最后一起死,还是快刀斩乱麻地处置好这类企业,从而腾出宝贵的市场资源和空间?显然,必须尽快处置“僵尸企业”,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及早让其“入土为安”,才能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