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是每个人对绿色城市的美好期许。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形成点、线、面、网生态格局。按照《关于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我市将着力抓好生态对接与修复工作,加快构建北部发展区“五山环抱、四水润城”的格局,建设一批中心城区开放式绿地,统筹推进中心城区与城市组团的生态对接,保育南部生态涵养区,促进城市与自然、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山为屏,建设生态圈
山风阵阵,蝉鸣不止。午后,站在邙山主峰之一的凤凰山极目远眺,漫山遍野树木蓊郁。前几年,这里还是坡耕地,由于耕种不见收益,撂荒现象十分普遍。
构建城市外围生态圈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一步。近年,我市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周边荒山绿化,打造城市绿色屏障。而凤凰山绿化就是打造中心城区北部屏障的核心工程。
俯瞰洛阳北部发展区,邙山、周山、龙门山、万安山、南石山“五山环抱”的空间格局,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指导意见》提出,要科学规划实施中心城区与城市组团的生态对接和修复,对中心城区周边的丘陵山地进行高标准、宽厚度、大绿度绿化,形成中心城区的绿色屏障和与城市组团的生态隔离廊道。
此外,中心城区也将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指导意见》提出,中心城区要结合自然山水、用地布局、旧城改造,采取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破硬增绿的方式,集中建设一批开放式绿地。同时,运用多种方式,广泛种植花卉,丰富城市色彩,美化彩化城区。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构建中心城区点网结合的绿地系统,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见景。
以水为轴,打造生态带
依水而建是洛阳城镇布局的一大特色。在洛阳北部城市发展区,洛河、伊河、涧河、瀍河等四条河流,成为连通中心城区与城市组团的生态轴线。
今年牡丹文化节,洛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洛河示范段工程建成迎客,沿河布局的仿古建筑、层次分明的水岸绿化,极大提升了洛浦公园的园林品位。“整体来看,洛河亲水性不够、文化元素缺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市河渠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受水量不足、城市排污等影响,涧河、瀍河等水系治理也不尽如人意。
随着引黄入洛工程的完工,城市水系将被整体盘活。《指导意见》提出,要依托引黄入洛工程,对中心城区的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等河流进行高标准生态治理。
同时,洛河向西延伸治理至宜阳,向东延伸治理至偃师;伊河向南延伸治理至伊川,向东延伸治理至偃师;瀍河向北延伸治理至孟津,涧河向西延伸治理至新安,通过中心城区与城市组团生态水系的有效对接,打造集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水安全于一体的水利观光带、居民休闲区。
保育优先,发展生态游
前不久,栾川县获得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这一荣誉反映出当地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辩证关系的认识不断提升——过去,群众靠山吃山,以伐木、开矿等方式,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后来,当地转变工矿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林业生态建设,迈向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较高层次;如今,在良好生态支撑下,旅游业蓬勃发展,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南部山区是我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南部生态涵养区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基、整体控制”的原则,依托优质的生态本底资源,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提升洛宁、嵩县、栾川、汝阳四县生态旅游观光产业规划水平和建设标准,形成具有洛阳特色的生态旅游名片。
在生态保护方面,要实施区域空间管控,划定生态红线,严控城镇增长边界;要坚持绿色生产,做强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催生新业态;要加强县域生态环境监控,注重景区开发建设的环境评估,强化约束,整体发力。
在生态修复方面,要启动生态环境脆弱、天然林分布相对集中的伊河、北汝河、洛河流域源头高标准生态治理和11个国有林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现有宜林地要大力营造以水源涵养林、水养林为重点的生态林建设工程,扩大与发挥生态林的防护功能和作用;要搞好退耕还林,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要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清洁小流域建设,到2020年,完成生态涵养区范围内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任务,建设安全健康的水系统基底。
本报记者 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