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在去齐国途中看到有个人在河边哭泣,就走过去问:“您是何人?为何哭得这样伤心?”那人说:“我叫吾丘子。我有天大的过失,到晚年才发现,后悔也来不及了,因此恸哭。”孔子说:“您有何过失?”吾丘子道:“我年轻时好游学,走遍天下,现在回家才知道父母都已去世。树欲静而风不止,我想奉养父母而父母已去世。过去了而不能返回的,是岁月;不能再见到的,是父母。我痛恨自己,又无法挽回,就让我辞世吧!”他说完,投河而死。孔子沉思良久曰:“这足以为戒了。”弟子们听了,辞别孔子回家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人。
孝养父母是人之天性,绝大多数人是能够谨守孝道的。但严酷的现实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如果在父母最需要侍奉的时候没尽到责任,父母一旦去世,再想行孝就不可能了,吾丘子之痛悔就是如此。从一般规律看,当父母进入老年最需要子女照顾的时候,子女也已人到中年,家庭、事业、行孝三者矛盾突出,各方面都如愿以偿,需要优越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少数人做得到,多数人做不到。这的确是人生的一个严峻考验。
吾丘子之痛悔,古代和现代,都有不少相似例子。
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的父母爱吃米饭,子路没钱买米,要到百里之外背米,父母因此经常吃不上米饭。子路后来有钱供养父母天天吃米饭了,可父母已经去世了,他终生以此为憾。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十二月,唐太宗在生日宴会上想起父母,“追求侍养,永不可得,泣下数行”,就讲了这个“仲由怀负米之恨”的故事,告诫众人行孝要趁早,晚了就赶不上了,就会追悔莫及。二十世纪,某著名学者游学国外数十年,功成名就之时母亲去世了,他奔丧回家,在母亲灵前忽然醒悟:“母亲没有了,要功名何用?悔疚之情无以自赎,恨不得一头碰死在母亲的棺材上!”他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后影响了无数国人。
《资治通鉴》对“孝贵于时”的诸多记载,很值得为人子者一读。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一月,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人徐庶投靠刘备,深受器重。次年九月,曹操劫持了徐庶之母。徐庶肝肠寸断,辞别刘备,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刘备以礼相送。史学家徐众评价此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徐庶母为曹公所得,刘备遣庶归北,欲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徐庶放弃功名,救母于危难之中,是受后世赞美的;刘备礼送徐庶,是成人之美的君子之德。
西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年初,晋武帝征召犍为(今四川犍为县)人李密为太子洗马(官吏名称)。李密,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他无兄弟、姊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独一人侍奉祖母,朝夕不离。如今君命难违,但不愿为做官丢下祖母,乃上表陈述悲惨家世,哀告:“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武帝感动,特批李密为祖母养老送终。世称诸葛亮《出师表》与这篇《陈情表》为“忠孝二表”,千古传诵。
大唐名将李勣由姐姐抚养成人,因此把姐姐当母亲孝敬。他于高宗时为相,一日,他为姐姐煮粥,柴湿火弱,趴于灶口吹火,火苗蹿出,燎焦了胡须,灼伤了面庞。这一幕恰巧被姐姐看见,姐姐心疼地抱怨他:“煮粥有丫鬟,你身为宰相,何必自苦如此!”李勣跪告:“姐年老,我也老了,纵想长久为姐煮粥,可能吗?”拥抱姐姐大哭不止。
徐庶、李密、李勣为及时行孝,都付出了相当多的心血,青史载之,书传美之。贵乎哉!贤乎哉!伟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