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平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
在日前召开的全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暨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会议上,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按照精准、精细、精确的要求,把问题找准、把症结找准、把措施找准,聚焦聚力、对症下药,全面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古人云: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做任何事情都讲究精准思维,从一开始就精准发力,否则哪怕只是毫发之偏,结果也可能事与愿违。
生态环境建设更是如此。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之路,多则两三百年,少则百余年,其生态环境问题是分阶段出现的。而我国的工业化,建成基本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快速发展阶段则是近30多年,故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特点,旧的问题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新旧问题叠加,污染机理更加复杂,治理起来就尤须精准施策。一些地方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抓而无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要污染物底数不清、主要污染源心中无数,对治理污染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掌握不够,政策措施大而化之,也就抓不到点子上。
四川某地环保部门曾抛出“熏腊肉致霾论”,将熏腊肉视为空气污染的主因,可媒体调查发现,当地大力整治半个月后,主城区已闻不见腊肉味,但空气污染依旧严重。对比多项监测数据才发现,当地一家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企业才最有可能是大气污染的元凶,舆论为此哗然。对“钢铁味的雾霾”未能洞察,拿熏腊肉“开刀”,这样去治霾焉能“药到病除”?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洛阳走的是一条标本兼治的路子,既着眼治标,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更着眼治本,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而以暂时、局部的“治标”,在为“治本”争取时间、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结合洛阳实际,就应集中力量将大气污染攻坚战、水污染治理、林业绿化建设、乡村清洁、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确保有效推进、抓出成效。
正是基于此,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主攻方向,决定在全市统筹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行动、林业生态提升行动、乡村清洁行动、生态修复行动五大行动,以此为重点,兴水活水、造林护绿,节能减排、防治污染,持续推进全区域、全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体系落地生根。
具体到每一项行动计划,我市都格外强调把问题找准、把症结找准、把措施找准。
比如,同样是治霾,我市先是多时段、多点位采集了大气样本,由南开大学专业研究人员加以精确分析,结果显示,我市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是扬尘污染、燃煤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工业污染和社会生活污染。有了专属的“大气污染诊断书”,相应的蓝天行动也就能“开对药方”了——以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为重点,认真抓好工业、城建、交通、农业等重点行业,认真抓好“一中心六组团”等重点区域,深入开展臭氧污染专项整治,积极推进低碳排放和工艺改进……这些都是找准“病灶”后的靶向“用药”,因此有了更大的“确定性”。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让洛阳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全市人民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需要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付出极大的努力,尤其要努力成为“善治病者”,以“对症下药”去“妙手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