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军事史上,利用伪装,对敌人发动突袭或迷惑敌军的战例数不胜数,这些伪装设计得十分巧妙。
第 1 招
伪装成草木
昔日案例 侦察点变身金属树干
在世界军事史上,把己方的军队、装备伪装成草木,已经是极为普遍的招数了。比方说,士兵们在头上戴着一大堆树叶、草叶,或者让坦克、汽车披上带有大量植物的防护网,这些场景,在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
早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就玩起了伪装。他们不仅让士兵戴上树叶,还把前线的侦察点伪装成树干,用来监视敌军动态。具体来说,首先是比照原先树木的尺寸,在后方做出空心的金属树干仿制品。然后,选择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把原来的树木砍掉,换成金属的空壳树。仿制品一定要像,因为敌军对阵地附近也是会持续观察的,如果原先光秃秃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棵大树,就很容易被识破。
这个主意是在1915年,由法军中一些有艺术造诣的士兵最先想出来的,此后,法军的盟友英军也很快学会了这一招;再后来,德军也学会了。
今日点评 迷彩涂装咫尺内隐身
百年后的今天,伪装术也比当初进步得多。迷彩涂装的图案设计,几乎可以在咫尺内隐身。而各种军事装备身披的防护网,也能做到反雷达波、反红外探测,从而彻底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还有的数字化迷彩技术,采用摄像机与显示屏幕结合的方式,可以把装备背面的景物拍摄后,展示在正面,收到事实上的“透视”效果,更具有迷惑作用。
第 2 招
伪装成无机物
昔日案例 战舰变身小岛逃出险境
有些情况下,军队还会把装备伪装成没有生命的石头、雪地、泥土等。在这方面玩得登峰造极的是荷兰军队,他们竟然把一艘战舰伪装成了小岛。那是在1941年,日本入侵太平洋地区,美、英、澳、荷的联合舰队惨败,幸存的荷兰军舰匆忙离开东印度群岛,逃往澳大利亚。但是,此刻日本的战机和军舰频繁出击,许多荷兰军舰被袭击。在这种危急情况下,荷兰皇家海军的一艘小型扫雷舰“亚伯拉罕·克赖恩森”号的舰长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策。他命令船员从岛上弄来植物铺在战舰上,并把船体涂成灰色,伪装成石头的样子。这样一来,整艘55米长的军舰远远看上去,就和一个微型岛礁没什么区别了。
这艘扫雷舰白天停泊不动,与附近小岛“融为一体”,到了夜里,再趁机开溜。依靠这个办法,“亚伯拉罕·克赖恩森”号扫雷舰躲过了日军的追杀,最终逃出险境。
今日点评 数千吨军舰变身渔船
在数十年后的今天,由于对舰艇的探测结合了雷达波、声呐和红外探测等手段,如果重施荷兰扫雷舰的“隐身术”,那么不仅需要从光学上伪装石头的颜色,更要涂上特殊涂料,使得舰艇对雷达波的反射也与小岛一样,还要隐藏舰艇发动机的声音和热量。
如今,海军舰艇首先在舰体和建筑布局上“收敛”,边缘圆滑,舰载武器装备尽量隐藏不外露。再加上涂敷了大量的特殊材料吸收雷达波,这样就大大减小了雷达反射面,使得数千吨的军舰在高精度雷达探测下,获得的反射信号仅仅相当于几百吨的渔船。此外,对舰上的烟囱等热辐射源采用隔热材料,设置降温装置,以对抗红外探测;对舰艇的各噪声发出部位进行隔音、消声设置,以减小被声呐探测发现的危险。
第 3 招
伪装成平民
昔日案例 以色列大兵扮女人搞暗杀
1973年,以色列向黎巴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发动进攻。为了执行暗杀计划,以色列突击队队员必须经过黎巴嫩安全部队和巴解组织的哨兵。为此,他们在黎巴嫩海边上岸之后,一部分人换上裙子、戴上假发,把自己改扮成女人。然后,这些“女人”与其他队员两两一组扮作情侣,蒙混过关。他们到达目标位置后,炸开大门进入目标建筑。部分仍旧穿着女装的队员则在楼外警戒。由于伪装得法,以色列突击队以较小的代价完成了计划,暗杀了3名巴解组织高层。
今日点评 “集装箱导弹”出其不意
俄罗斯军方近几年推出的“集装箱导弹”,可称当代“平民伪装”战术的巅峰之作。这款武器将导弹的发射系统高度集成后,装入集装箱内。在一个集装箱里,可装载4枚导弹。这个“集装箱”就成为一个独立的机动“发射井”,可以通过公路、铁路或者轮船,运输到世界任何地方发射,对敌方重要目标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面对川流不息的全球标准货柜运载物流,“集装箱导弹”的隐蔽性相当强,使敌人防不胜防。
第 4 招
伪装成敌军
昔日案例 党卫军悍将搅乱美军后方
相对于伪装成平民而言,伪装成敌军,进而接近敌人,虽然要冒更大的风险,却更被人津津乐道。著名的伪装行动,是二战时的“格里芬行动”。1944年冬,面对反法西斯盟国的两线夹击,希特勒在西线发动“阿登反击战”,党卫军悍将斯科尔兹率领150装甲旅抢先出发,扰乱美军战线。
斯科尔兹利用缴获的两辆美国“谢尔曼”坦克和100辆卡车,渗透到美军战线后方,到处制造混乱。他们破坏桥梁,摧毁弹药库,散布假命令。尽管规模有限,但这支部队成功地在美军战线上制造了大恐慌,引发美军士兵的彼此怀疑和严加盘查,并误抓了大批自己人,甚至连美军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雷德雷上将也多次遭到盘查。尽管如此,“格里芬行动”未能拯救“阿登反击战”的失败和德国法西斯的覆灭。
今日点评 美国在反恐战争中再受其害
美国新世纪的反恐战争同样遭遇这种战术。2012年,15名塔利班分子分成3组,身穿美军军服,混入驻阿富汗的北约联军基地,随后使用自动步枪和自杀炸弹对停靠在飞机跑道旁的战机发动攻击。经过一场激战,塔利班武装分子被击毙14人,俘虏1人,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则有至少6名士兵丧生,8人受伤,还有6个加油站、6座机库、6架AV-8B垂直起降战机被摧毁。
第 5 招
伪装成本军
昔日案例 英军大变“真假坦克”
伪装的第五招,是通过各种手段,使敌军误判本军实力,从而产生错觉。在古代战争中,“大张旗鼓”“增兵减灶”等都可归结为这种战术。
1942年,在北非战场上,面对德军的凶猛攻势,英军使出百般手段,大变“魔术”。他们用木头制成假坦克,摆放在次要进攻方向上,迷惑德军,而把真正的坦克群伪装成卡车,集结在主攻方向上。德军上了当,对英军的攻势判断失误,终于兵败。
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面对北约军队的狂轰滥炸,南联盟军队也采取伪装来欺骗北约轰炸机。他们用塑料板伪装桥梁,用圆木伪装大炮。由于结合了前南斯拉夫地区多山的特色,这些伪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北约的导弹很多都落到了假目标上。
今日点评 俄罗斯充气武器成巅峰之作
如今这方面的巅峰之作,要数俄罗斯研发的充气武器。这些用特殊材料制作的武器轻便而结实,一辆“坦克”或一架“飞机”只有几十公斤重,折叠之后可以放入一个士兵的背包;展开充气时只需要3分钟至5分钟,一架“战斗机”或者一辆“坦克”就会惟妙惟肖地出现在阵地上。它们不仅外形和真的飞机、坦克几乎无二,而且充气坦克的“外壳”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展开来棱角分明,涂上特殊涂料,被雷达波照射时,能够发生和金属材质类似的反射与吸收,从而让敌方雷达得到错误信息。 (本组文图均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