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宁县城西一个农家小院里,87岁的李振兰和老伴儿身边围着重孙、重孙女,尽享天伦之乐。
她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与老伴儿相守,为儿女操劳,受晚辈敬爱崇拜;她是一位不普通的母亲,养育四子四女,为减轻儿女负担,坚持独居照顾患病老伴儿16年,是家中公认的大“功臣”。不久前,李振兰被市文明办、市妇联联合授予“最美母亲”荣誉称号。
子女身上厚冬衣
慈母熬夜密密缝
近日,记者来到李振兰老人家时,看到不大的院子里坐满了人。李振兰老人快步迎了出来,一头银发,精神十足。采访前一天,是她老伴儿张永成85岁生日,儿孙纷纷从外地赶了回来。
农家小院里来了记者,起初大家都有些局促。说起老人被评为“最美母亲”,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
“俺妈养俺们八个太不容易了。”大儿子张建武最先开口,“小时候家里穷,为了挣工分,俺妈都是背着弟弟妹妹下地干活。”
李振兰是四川人,年轻时逃荒来到洛宁县马店镇胡原村,嫁人生子。为了谋生,李振兰背着孩子挑过水、犁过地,每天徒步往返25公里去工地上干活,不怕苦、不怕累的她多次被评为生产队模范。
让张建武最难忘的是,有一年冬天冷得很早,人们提前穿上了棉衣,一天夜里飘起了雪花,李振兰看着孩子们的棉衣棉裤破的破、烂的烂,决定连夜缝补,半夜醒来的他,迷迷糊糊看到母亲坐在床边,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穿针引线。
第二天一早,母亲从被窝里取出十几件缝补一新的棉衣棉裤,穿上带有体温的棉衣棉裤,看着母亲熬红的双眼,张建武知道,母亲一夜未眠……
照顾患病老伴儿
减轻儿女负担
“要我说,俺妈是最伟大的母亲。”小儿子张少武接过话茬,“自从俺爸摔着腿,俺妈主动提出自己伺候,不愿给俺们添麻烦。”
16年前,父亲在摘苹果时从树上摔下,腿部受重伤被送往县城医院。为了父亲在县城治病方便,他们租下了城西的这个小院。出院后,父母在这里生活至今。
“可不是孩子们不管啊,他们要接我去他们家住,是我不去。”听着孩子们的夸赞,李振兰老人连忙拉着记者解释。
老伴儿患病后,一度不能行走,儿女们纷纷表示愿意轮流照顾二老的生活,可李振兰拒绝了。“孩子们有孩子们的生活,要赚钱养家,都不得闲,我能伺候,折腾他们做啥?”就这样,她携着老伴儿的手,一走就是16年。
李振兰独自挑起照顾老伴儿的担子,除洗衣做饭外,她还学会了给老伴儿刮胡子、剃头。“他腿不会走了,人更得精神!”李振兰说。
为了帮助老伴儿尽快恢复,急性子的李振兰每天耐下心来用热水给老伴儿擦洗腿部、按摩。在她的坚持下,老伴儿的病情渐渐好转,如今已经能拄着拐杖在院子里活动了。
好人有好报 幸福一大家
“妈疼爱晚辈,我的儿子女儿都是我妈带大的。”小女儿张麦肖告诉我们,多年前她和两个姐姐远赴甘肃做生意,几个外孙、外孙女上大学前都是跟着姥姥生活的。晚辈们对母亲格外孝顺,逢年过节从外地回来,孩子们第一站都会去看望老人……
去年,李振兰因胆结石在市区住院半个月,床前伺候的是她的三个外孙。“送饭洗脚、端屎端尿,孩子们待我真是好,别人都羡慕我有这么好的外孙。”老人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即使躺在病床上,我妈还给我打电话说身体没问题,叫我不要回来……”张麦肖说,母亲心里谁都惦记,尤其体谅儿女的不容易,逢年过节总会提前买好鸡鸭鱼肉,为孩子们做一桌现成的美味。
“妈虽然不识字,但家里人的电话她都知道,为了跟孙子们视频聊天,还学会了玩微信。”“俺妈心善,过去要饭的来村里,她都接回家里管吃管住。”……
一家人细数着“最美母亲”的好,李振兰笑呵呵地说:“好人有好报,你看我腰不酸、腿不疼,多好!”
本报记者 李冰 实习生 张晓音 通讯员 常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