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全市产业扶贫项目专项督查中发现,有的基层干部不在吃透政策、创新落实政策上下功夫,不在大力发动群众上下功夫,不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找对策上下功夫,却一味地抱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这,是在思想上弱化干部自身对脱贫攻坚的职责和担当。
诚然,做任何事情,内因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外因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比如,要孵出鸡,光有鸡蛋还不行,还得有适当的温度等外部条件。从贫困群众脱贫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那些内生动力较强,有本事、有条件、有出路的早已脱贫,而剩下的本身就是“内生动力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脱贫攻坚特别需要的是“外力”,是基层干部及社会各界的帮扶。
这样的道理并不深奥,而个别基层干部不顾事实,只是一味抱怨贫困群众“不争气”,说白了就是想为自己开脱。面对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他们或是吃不透政策,或是没有深入调查研究,或是自身能力不足,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却摆出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把难以脱贫的原因归咎于贫困群众自身。
这样的思想万万要不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已进入决胜阶段,其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不抱怨、敢担当,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态度和作风。退一万步讲,就算贫困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或者脱贫方法不对路,岂不正是给干部提供了“作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