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始对公共服务事项中的各类证明和盖章环节进行清理规范,今后,各类“奇葩证明”有望在我市消失,这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
但要办好这件事,有一点必须引起重视:在先前一些部门精简证明的过程中,一些“奇葩证明”被叫停,开证明的不开了,但要证明的继续要,过去跑腿费劲能办成的事反而彻底办不成了!究其原因,一些证明虽然被要求精简,但由于“供”“需”之间未衔接好,老百姓的那些莫名其妙的“被需求”,仍然存在着。
清理“奇葩证明”,根本还在于:那些不该向群众索要的证明,压根儿就别向群众要!这样,老百姓才能真正不再成为被踢来踢去的“皮球”。
破解“奇葩证明”难题,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步调要一致,哪些事项需要证明,哪些事项不需要证明,各部门必须统一口径,避免出现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局面;同时,要搞好衔接配套,明确证明的举证主体及信息共享渠道、反馈方式、时间要求等,真正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服务百姓,关键看效果。清理“奇葩证明”,相关部门必须考虑周全,做好顶层设计,把为民的“好心”真正办成群众满意的“好事”。
《河洛谈》欢迎广大读者对洛阳的大小事情发表真知灼见,来稿请发送至dengdehong@163.com。也欢迎读者朋友们通过“洛阳日报”微信公众号(lyrb0379)或“洛平”微信公众号(luoping20112015)与我们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