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消费倾向。近来,网络直播和“网红”成了热门词汇。
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达3.25亿,占网民总数的45.8%。而与网络直播异常火爆伴随的是,一股以“粗野低俗”为特征的“劣质”网络社交文化“暗流”正在侵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底线。有社会文化学者表示,要特别警惕以“网络直播”等新一轮快餐速食消费文化对文化价值伦理的深层次“破坏”。
1 为啥这么火?直接立体,内容丰富
今年7月,被称为国内第一“网红”的“papi酱”在八大网络平台上同步直播,一个半小时吸引2000万人观看,收获打赏90万元。
最近两年,网络直播平台飞速发展,参与的网民数量也直线上升。第三方数据调查机构艾媒咨询新近发布的《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专题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直播平台近200家,其中网络直播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网络直播平台用户达2亿人,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在线人数近400万,其中娱乐50.2%。
与微博时代的文字和图片表达相比,这种基于社交关系或粉丝关系建立的动态视频表达模式,更为直接立体,内容更为丰富,使得用户社交需求得到更有效的满足。媒体观察人郑笑冉认为,其既保持了传统广播电视灵活生动的表现形式,又兼具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特点。同时,其快速、开放、共享、自由、可存储的特性,使得沟通和应用变得更加方便。
8月15日,记者通过国内市场份额排名前两位的搜索引擎,选择访问10家最火爆网络直播平台,其中3家为游戏直播平台,7家为真人直播秀平台。比较7家真人直播秀平台首页置顶推荐发现,除了一家为男性,另外6家清一色是“网红美女”。平台所表演的形式,要么是“扮丑”,要么是唱歌及聊天模式。在直播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主播语言粗俗,脏话连篇。围观粉丝“弹幕”语言更是没有底线。尽管一些网管也在行使“禁言”权力,不停地让语言污秽者禁言,但“此消彼长”,很难禁止。
2 为何这么滥?资本“绑架”,推波助澜
正如文化教育学者郭簃所说:“在网络直播中传播低俗文化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民众对网络等新媒体文化的消费观念与传统文化价值伦理底线的冲突正在加剧。而与之伴随的是,网络直播平台靠‘粉丝经济’支撑打造的简单赢利模式正在吸引大量资本进入,客观助推低俗文化泛滥。”
有资料显示,国内在线直播平台兴起于2013年,当年全国直播平台投资估算额为1.7亿元。此后,直播平台投资和发展进入爆发期,到2015年达23.7亿元,增长率近300%。在这样的市场份额和前景激励下,直播平台“雨后春笋”式生长。据公开数据,从2016年5月起,平均每3个小时就有一款新直播软件上线。
背后资本的进入更为汹涌。8月15日,斗鱼直播宣布获得15亿元C轮融资。尽管今年1月和4月,斗鱼直播平台曾因涉嫌色情表演受到监管部门责罚,但并未影响其融资。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今,15家网络直播平台融资金额有数10亿元。
资本的潮涌并不能掩盖发展模式的单一。目前多数网络真人秀直播平台仍处于同质化竞争态势,赢利模式单一,导致网络主播为刷人气和用户频频造假。比如,平台采用虚构观众人数、送“僵尸粉丝”等多种方法造假,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一些数据造假行为甚至超出“常识”。去年9月,某平台直播一场电子竞技比赛时显示的在线观看人数竟超过13亿。
在造假的背后,资本正在“绑架”网络直播。郭簃表示,过于功利化的投资导向和单一的赢利模式,使得网络直播平台游走在猎奇、“审丑”等传统文化价值伦理的底线边缘,这些会严重误导未成年人的文化价值观,须引起警惕。
3 未来怎么走? 监管与自律,缺一不可
近日,公安部宣布,从8月1日到10月底,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网络直播平台专项整治工作。
不少网友表示,面对互联网直播平台火爆和从事直播人员数量井喷式增长,监管和自律缺一不可。
此前,新浪、百度、搜狐、爱奇艺、乐视、优酷、映客、花椒等20余家从事网络直播的企业负责人4月共同发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从4月18日起,网络直播所有主播必须实名认证;对于播出涉政、涉枪、涉毒、涉暴、涉黄内容的主播,情节严重的将列入黑名单;审核人员对直播内容进行24小时实时监管。
映客网站之前曾有主播被列入处罚黑名单。为规范管理,其专门成立800人的监管队伍,高峰时同时有300人在线审核,但每天因在直播中有低俗行为而被罚的仍有约50人次。该负责人表示,违规主播会视情节严重程度被处以4小时停播甚至永久停播。
记者了解到,文化部已于7月1日下发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违规网络直播平台和违规主播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制度,通过信用惩戒机制约束网络直播平台和主播的行为。
这或许也是一剂良药。
(据《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