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白云飞)日前,中国侨联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奖”评选结果出炉,我市彭先兆团队荣获创新团队奖,成为全省唯一获此奖项的团队。
彭先兆团队获此殊荣并不意外。首先,彭先兆领衔多名留美博士归国创业,并依托“河洛英才计划”在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安营扎寨”;其次,短短一年时间,彭先兆团队研发的第三代眼科OCT高速3D成像诊疗设备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经过临床测试后,产品将于明年进入市场。该产品不仅填补了我市精密光学医疗设备生产的空白,而且3年内将实现300台的年产能和3亿元的年产值。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牢牢抓住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获批的重大机遇,着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在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类似彭先兆这样的创新创业团队有160余个,这些团队研发的智能微型投影、3D打印、智能机器人、科大讯飞语音云平台等技术和产品正在加速孵化或推向市场。
在全市,类似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这样的创新孵化器还有很多,如北航科技园、恒生科技园、卓阳科技园等。这些孵化器集创业指导、安置落户、项目对接、融资服务、税费减免等于一体,以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带动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落户洛阳。
目前,全市孵化场地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进驻和在孵企业超过1000家,大量科技型企业正从孵化器中破壳而出。而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中,民间投资的分别占75%和81.8%。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全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8%,民间投资增长12.2%,分别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这其中,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创新企业无疑最具活力、最具发展后劲。
《中共洛阳市委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今后,我市将着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争当全省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争做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