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揶揄:干部下乡,基本不顶用,基本不受欢迎。
这话,孟津县城关镇杨庄村的乡亲们不爱听。
为啥?
“这大半年,王书记吃住在村,为大伙儿的事费尽了心——花椒丰收了,还想着建个加工厂,把效益再提高一节;群众吃水难,为西岭争取项目打了井,东岭的吃水工程也要跟上;扶贫上的问题要解决,一家一户的难处也要解决,咱的第一书记,好样的!”
老百姓念叨的人叫王川一,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派驻杨庄村的第一书记。
火红的花椒串
8月,杨庄村的味道是“麻”的。上千亩花椒进入收获期,火红的花椒串簇拥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鲜椒的清香。
中午时分,村委会大院热闹起来。三轮车、架子车、自行车排成了长队,乡亲们集中售卖刚刚采下的花椒。采购商大都来自山西、陕西两省,在村里一住就是半个月。
“一斤9块多,咱2亩花椒树能卖一万五。”贫困户王明现揣起兑付的现金喜不自禁,走起路来步步生风。听了老王的“战果”,王川一打开手里的贫困户花名册,在增收栏里做了备注。
杨庄村种花椒的历史,要追溯到2002年。最初几年,由于粮食价格上涨,不少人毁掉了花椒树。后来,市场稳定攀升,留下树的都见到了效益。这几年,花椒种植面积又稳定增加,达到3000亩。
“今年,1000多亩花椒树进入盛果期,总产突破33万斤,带动农户增收近300万元,十里八村的人都看得眼红。”王川一说,今年,全村121户贫困户有80%新发展或扩种了花椒树。
“花椒的效益远超粮食,加工后利润更高。”王川一说。如今,该村正紧锣密鼓地筹建花椒加工厂,发展集体经济,把更多收益留在村里、留给群众。
清冽的自来水
杨庄村有句老话:“村子虽说位于城关镇,却没有城关镇的样子。”15个村民组分布在东、西两道岭的沟岔之间,干旱缺水是老大难问题。
今年6月,王川一在走访时发现,西岭片区群众惜水如金,淘菜水、洗衣水都要二次利用。“6个村民组共用一个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吃水工程,现在水位下降,远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王川一说。
为了避免出现断水危机,王川一打报告、跑项目,奔走呼吁。很快,县、镇两级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新建饮水工程顺利开工。王川一还争取资金,对老化供水管道、储水罐进行统一维修,确保与新水井配套使用。
西岭的吃水问题解决了,东岭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村民王霸住在东岭。前些日子,他家的水时有时无,极不稳定。王川一闻讯后,立即和村干部赶到东岭了解情况。
原来,东岭片区有一口深井,供应4个村民组。王霸所在的村民组不但海拔高,而且距离水井有2公里远。天热时用水量大,几个村民组同时抽水,远处的老百姓就可能没水吃。随后,王川一召集村民代表,研究制定了错峰用水的对策,并承诺说:“明年,东岭也要打一口井。”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有王书记在,暂时的困难都能扛,明年一准能吃上清冽的自来水。”王霸动情地说。
浓浓的赤子情
“儿子,爸爸要去村里了,周末回来陪你玩,要听话啊!”自王川一驻村以来,这一幕几乎每个周一早上都会上演。因为他一去一周,吃住在村。
“咱村底子薄、欠账多,贫困户更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好村官,不仅要改善产业和基础设施条件,还要解决好一家一户的难处。”王川一说,每次到贫困户家里走访,大家都慌忙端茶倒水,走时还往他兜里塞黄瓜、西红柿等。这些朴实的举动,给了他迎难而上的力量
贫困户杨战士年过花甲,患有重度白内障,严重影响劳动。王川一多方联系医院,帮他做了免费手术。这个月,杨战士已经能下地干活,并新栽了一亩多花椒树。
杨建庄老两口最引以为傲的是儿子考上了研究生。然而,两年前,孩子毕业了迟迟找不到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帮小杨联系工作,王川一没少花心思。这两天,经他牵线,小杨已顺利与一所高校达成了就业意向。
…………
“对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来说,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是急事、难事。咱到村里任第一书记,就要对得起群众,对得起‘第一’这两个字。”王川一说。
本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