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版:首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

初心,托起生命的希望
——追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医生王晓阳
上图 重病期间,王晓阳(右一)依然忘我工作
左图 患病前,王晓阳神情专注做手术

本报记者 梁新全 陈曦 高峰 通讯员 路书斋 文/图

今年10月4日,一场俭朴的告别仪式在洛阳殡仪馆举行。

鲜花环绕,一名女性逝者静静地躺着,表情平和而安详。当音乐响起,人群中传来短暂的轻微骚动——这不是哀乐,曲调婉转、悠扬。

有人迅速说出了音乐的名字——《沉思》。

沉思。恰如生命静静升腾,舒缓、凝重。

逝者也像陷入短暂的沉思之中。

现场,有人脊背不停耸动,有人捂住嘴,一阵阵呜咽声此起彼伏。更多的人强抑泪水,直至走出灵堂才大放悲声。“她肯定不希望见到我们这样难过,还是不要当面哭了吧。”一位同事说。

此时,在市区一家医院住院部大厅内,她的身影正显示在大屏幕上,一身白衣大褂,干练、精神、阳光,望着大厅内人来人往。在她含笑注视下,一幕幕以生命托付的大戏在徐徐上演……

那笑容,温暖而灿烂。

她是王晓阳,生前是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科系主任、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因患恶性肿瘤,2016年10月2日不幸病逝。

这一天,她的生命匆忙定格在第51个年轮上。

都说天妒英才,真是。

医乃仁术,行医先立德

她对病人的爱,贴心贴肺,入骨入髓,始终想的是“让患者不留遗憾”

走进中心医院新综合病房大楼12层,重症监护病房内二三十张床排得满满当当,这里已经长时间超负荷运转,有时负荷率突破200%。在仪器轰鸣声中,医护人员不停穿梭着,一张张脸上挂满专注的神情。

“超负荷,因为重症监护病房的大夫们特别会交流啊!病人在那里放心呀!”不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这样口口相传。

重症监护病房的大夫沟通能力强,在中心医院是出了名的。而其中水平最高的,就是主任王晓阳。在医院,有一个“传说”:甭管什么脾气的病人,到了王晓阳那里,不出五分钟,包管心服口服!

这么神奇?有不服气的医生过去观摩,回来连连赞叹:绝了!真的是不管多么倔强的病人,到王主任这儿,几句话就能被说服。

李松森,医院心内科高手,提起王晓阳不住点头:有一次,他们科收住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分秒必争呀!可这患者倒好,一口一个“我不检查”,也不在相关治疗方案上签字,这可把他们急坏了,只能给王主任汇报。王主任上来就是坐在床边拉住病人的手,从头开始讲这是什么病,一般得了有什么感觉,没几句话就说得对方连连点头。接着她又开始聊目前这病都有哪些治疗手法,各有什么好处坏处,全是大白话,末了一句“这个虽然可能有点不便宜,可咱做了就能心安啊”。嘿,不到五分钟,患者就判若两人,同意手术治疗了!

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庆笑春也说,虽然是大科室主任、洛阳市知名专家,可王晓阳在与病人交流时,从不主动表露自己的身份,只是说:“我姓王,是这里的大夫,你有啥事就跟我说。”接下来总是从“你这个病吧”开始,到“这样做才是最好的办法”结束。再加上王晓阳平时喜欢唱歌,能唱美声,又常笑眯眯的,她往病人那儿一坐一开口,又活泼又亲切。她的病人都说:“光看王大夫这人,病都能好一半!”

作为心内科大夫,王晓阳经常要涉及不能彻底根治的心血管病,且老年人居多,复发概率高。身为医生,她在治疗每一位患者时都竭尽全力,力争使病人恢复到最佳状态。即使病人出院了,她依然会给病人一个详细的后续治疗方案,并且留下联系电话,方便病人与她保持联系。病人哪儿不舒服,直接打电话过来:“王大夫,我那儿又不舒服了,我该怎么办?”

“怎么办?我的意见是……”接下来的答复,王晓阳一字一句、一条一项,不急不躁。

不管是繁忙的白天还是晚上,只要病人打来电话,她都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直到病人满意为止。

病中的王晓阳同样如此。

2015年9月,王晓阳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今年5月的一天,她要坐高铁去北京化疗,刚出院门,就遇到小区里的李沂。李沂的母亲今年82岁,患有冠心病,曾接受过王晓阳的治疗。

王晓阳轻声问李沂:“阿姨的身体最近咋样?”听到李沂回答母亲的腿有些浮肿,王晓阳短暂一愣,立刻抓住李沂的手焦急地说:“快,我去看看阿姨,我走快点能挤出10分钟。”

李沂怕王晓阳错过火车,连连摆手“赶车要紧”。谁知王晓阳毫不理会,径直奔向李沂的家,仔细为李沂的母亲检查身体、嘱咐好老人注意事项后,才拖着病体急匆匆地奔向高铁站。

从北京化疗回来,王晓阳从70多公斤一下子瘦到35公斤。骨瘦如柴躺在病床上,她的心却不能平静,手机仍在不停地响,她来电必接,从不拒绝任何一位病人的咨询。

只是这时候,她接电话的姿势与之前不一样了:闭着眼睛,半靠在墙上,提着气,听病人或病人家属说完,认真地回答着,尽管声音已经明显小了一些。一旁的护士心疼地说:“王主任,你现在没啥力气,就别接电话了,好好休息吧。”王晓阳却说:“他们不知道我生病,都是我的病人,我最清楚他们的情况,要是我不接电话,他们不知道咋办呀!”

“她就是从治病救人中得到了纯粹的快乐。”王晓阳的丈夫王兆庆评价道。

有一幕场景至今令医院技术顾问、心血管内科名誉主任田利平难以忘怀:2008年汶川地震那一天,正逢王晓阳在介入科导管室做完手术。当感觉地面晃动时,一般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可王晓阳扭头就往她一手打造的重症监护病房跑。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还没反应过来,还是那熟悉又清脆的声音:“别害怕,我一直和你们在一起!”在她的带动下,科室所有医务人员守护着病人,没有一个人独自逃生。

王晓阳常对身边同事表示,医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做到让患者不留遗憾。

为了让患者不留遗憾,她常年自己住在医院附近的家属院里,一夜往返两三次成了家常便饭。

一次,王晓阳的女儿在护士站写作业,天真地对护士说:“阿姨,我要是妈妈的病人就好了,这样就可以与妈妈天天在一起了。”

护士们在说着笑着,王晓阳背过脸,泪水夺眶而出。

一位女性,一位精细的女性,一位近40岁才有女儿的女性,女儿正是她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妙手回春,“小钢炮”屡做先锋

她敢于第一个“吃螃蟹”,钻研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用率先的果敢,扛起“以生命相托的希望”

见过王晓阳的人,都忍不住用“风风火火”这个词来形容她,还有人略带调侃地送给她一个外号,叫“小钢炮”。

(下转02版)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