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是杂技门类之一。早期的马戏专指驯马和马术表演。到了唐代,马戏发展迅速,已经达到很高水平。明末清初,一些民间杂技艺人将猴子、狗等动物引入演出,很受观众喜爱,马戏逐渐演变成各种驯兽表演的统称。
1 进贡良马,马戏随之传入
史载,早在汉代,便有马戏表演。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李广利率大军远征大宛以求汗血马,始有域外优良种马大量输入中原地区,马戏也得以随着域外良马的大量输入传播进来。
在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就有“马戏斗虎”的记载。这时期,马戏的技艺之一叫“骗”,《汉书》注称为“戏马之术”。
三国时期,曹植就曾向定都洛阳的魏文帝曹丕进献大宛舞马。曹植在《献马表》中称:“臣于先武皇帝(曹操)世,得大宛紫骍(xīng)一匹,形法应图,善持头尾,教令习拜,今辄已能,又能行与鼓节相应。”
就西域各国进贡的良马来看,它们不但天生体能较强,而且大多已接受调教,在进献时能当场进行表演。
《宋书》记载,南朝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吐谷浑王拾寅向宋孝武帝献良马,并令艺人进行驯马表演。南朝宋文学家谢庄应诏作《舞马赋》和《舞马歌》各一篇,且令乐府伴奏。
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吐谷浑再献良马,南朝梁文学家张率作《舞马赋》曰:“既倾首于律同,又蹀足于鼓振。擢龙首,回鹿躯,睨两镜,蹙双凫。既就场而雅拜,时赴曲而徐趋。”由此可见,当时已有较为精彩的马戏表演。
2 技艺精湛,马戏屡有创新
到了唐代,马戏技艺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且在宫廷十分流行。唐代将表演马戏的马称为蹀马。《景龙文馆记》记载:“唐中宗景龙年间,宴吐蕃,使蹀马之戏,皆五色彩丝,金具装于鞍,上加麟首飞翅。乐作,马皆随音蹀足,宛转中节。胡人大骇。”可见,唐代的马戏技艺足以让胡人为之惊骇。
唐玄宗喜爱马戏,《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在位多年,善乐音。若宴设会,即御勤政楼……即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校床,乘马而上,忭转自如。”
唐玄宗还以他的生日(农历八月初五)为“千秋节”,过节时在兴庆宫西南角勤政、花萼两楼前的广场上举行盛大的文艺演出,场面宏大,其中就有马戏表演。
有一次,唐玄宗在洛阳勤政楼举行大酺(yǒu),来到洛阳的粟特(主要活动范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马戏团,表演了引马、立马、骗马、跳马、倒立、拖马、镫里藏身、赶马等,其中最绝的是“透剑门伎”,就是马越刀山:地上倒插刀剑,间隔分成几级,犹如房椽,寒光闪闪,使人望而却步,表演者骑马跳过,人马无伤。
出于对马戏的热爱,唐玄宗喜欢搞创新,曾令马戏表演者在一张大床上,让马在人的指挥下,随着音乐在床上旋转起舞。这便是诗圣杜甫说的:“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
3 动物“扩军”,如今泛指驯兽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入蜀,叛军攻破长安。马戏艺术遭受战火冲击,从此在宫廷日渐衰落。
到了宋代,马戏流入民间,技艺更为成熟,有引马、立马、跳马、倒立、镫里藏身、赶马等多种多样的马上功夫。
明末清初,杂技艺人们将猴子、狗等动物引入演出,很受观众喜爱,后又开始尝试用杂技表演的形式来驯化动物,并很快收到成效。至清朝时,马戏已盛行于民间,大的成团,小的为班,闯江湖、跑马卖艺的比比皆是。
延至今日,马戏不仅保留了许多传统节目,还发展了独站双马、马上倒立、马钻火圈等多种精彩的节目,并成为各种驯兽表演的统称。
近年,洛阳杂技团也推出了驯马、驯狮等精彩的马戏表演,去年在隋唐百戏城推出《驯象》《马术》《狮虎雄风》等国际大马戏表演节目,演出较为成熟,观众反响热烈。孟津县白鹤镇王良杂技的各类杂技团体有数百个,其中不乏马戏表演团体,他们表演的驯猴、驯熊、驯狗等马戏节目,深受百姓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