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伊川县高山镇谷瑶村的路,蜿蜒在丘陵之间。油菜的黄、麦苗的绿、土地的红,交织出条块分明、色泽鲜亮的田园风光。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一场“强村帮弱村、先富带后富”的脱贫“接力赛”正在精彩上演……
从绿豆大小长到花生米大小,最后长成核桃大小可以销售,白玉蜗牛的个头不断变大,张盘香一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现在,咱家的白玉蜗牛固定发往北京、上海的高档餐厅,每天6筐近500斤,能卖4000多元。”张盘香喜不自禁。
2014年,张盘香开始利用家中闲置房间小规模发展白玉蜗牛养殖,后来规模逐步从1间扩大到4间。但由于生长周期较长,蜗牛的滚动出货量小且不规律,张盘香流失了不少客户。
转机出现在去年年初。伊川县远近闻名的小康社区——城关镇南府店社区响应“先富帮后富”的号召,与谷瑶村结成了协作帮扶对子。
“谷瑶村虽穷,但相当大一部分农民具有蜗牛养殖经验和制鞋、服装加工技术,受制于缺乏经营场地、设备和设施,这一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南府店社区党委书记张龙安说,经过“把脉”,他们开出了产业扶贫的“药方”,并投资200多万元,帮助谷瑶村建设脱贫攻坚产业园。
当年9月,30间蜗牛养殖房落成。张盘香主动承包了4间蜗牛养殖房,养殖规模扩大一倍,一跃成为全村最大的养殖户。不仅如此,张盘香还带动3个贫困劳动力就业,当上了致富带头人。
走出安静的蜗牛养殖区,产业园内一栋800平方米的服装加工车间十分热闹。“哒哒哒,哒哒哒……”伴随着轻快而富有节奏的缝纫机声响,30多名女工正在赶制鞋帮。服装厂负责人冯小利不时走来走去,一会儿叮嘱这个注意线头,一会儿提醒那个注意针脚。
冯小利和丈夫都是谷瑶村人,在南方制鞋厂打工10多年,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术。2011年,夫妻俩回乡创业,在伊川县城创办了一个服装加工厂,专门从事来料加工贸易,靠好质量、好信誉闯出了市场。
去年9月,村里鼓励冯小利夫妇回村创业,并免费提供车间。采购机器、培训工人、联系订单……不到一个月工夫,一排排缝纫机就转了起来。“工资一天50元到80元不等,虽说没有南方报酬高,但方便照顾老人孩子。”彭向利是冯小利的闺蜜,也长期在南方制鞋厂务工。得知村里服装厂开工,她辞了南方的工作,回到家门口就业。
“先富起来的南府店与咱谷瑶‘非亲非故’,却给予了咱村莫大的支持。咱家是村里先富起来的一批,回来带动乡亲们致富义不容辞。”冯小利说,他们一定会传好脱贫致富的“接力棒”,多拉订单,让乡亲们多挣钱。
本报记者 白云飞 特约通讯员 葛高远